评课记录
执教者姓名 |
钱琳、 朱小薇 |
年级 |
六年级 五年级 |
学科 |
语文 |
执教内容 |
《古诗两首》 《黄山奇松》 |
时间 |
2013.9.26 | ||
汉字是有生命的,每一个汉字都凝结着一个生动的故事,是民族文化的根,是中华文化的情。培养学生喜欢汉字的情感与态度,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汉字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价值与意义,是我们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天两位执教老师凭着精湛的教学艺术,妙趣横生的识字方法,朴实高效的写字指导,博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钱琳老师借助古诗教学,通过音乐、图像启发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在诗中赏画,画中寻诗,诗中喻理,让学生从意境创设中走向意象,对三个生字“鉴”“徘徊”的教学各有不同,“鉴”侧重于构字方法来理解,利用古文字指导认识、并挖掘教学资源进行相应拓展,理解汉字并书写,“徘徊”采用借助图画让学生理解,着重指导写好双人旁;“徘徊”借助图画进行合理的想象进行识字,变抽象为具体,通俗易懂,很好地体现第三学段识字教学的目标:放在字义的推敲与揣摩上,而将认读字音、分析字形的权力交还给学生,并逐步提升他们独立识字的能力与水平,正如博爱小学的老师评价“一个字,一种方法;一个字,一幅画”。写字教学抓住行楷书写中“单个字、同类偏旁、整幅作品”的特点展开教学,渗透对“写字——书法”的理解和教学。 朱小薇老师教学纵向一条线——从图到文,从文到词,从词到字;横向一路径——起承转合,立体感悟,层层递进。在体会感悟黄山松的特点时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渗透识字、写字教学,关注了汉字音、形、义的内部联系,做到了与阅读教学的有机结合,让孩子在语境中运用,思索,链接生活,领悟汉字义项、形态的由来,体会每一个汉字的形不是无源之水,每一个汉字的义不是无本之木。 两个教学现场,学生在看、听、想、说的过程中溯本求源,找到汉字字义的归属,不断联想和运用,古老的汉字焕发出新鲜的活力,在“语用”中呈现出它的厚重历史。
评课人:刘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