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1]
——西北地区第四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研讨会综述
刘旭东
(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兰州,730070)
一、会议概况和对西北地区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基本估计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由数量型走向质量效益型的必然价值选择,也是西北地区基础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必由之路,四年来的课程改革实验所带来的变化证明了这一点。然而,在课程改革实验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惑。其中,在课堂教学中“活动有余、效率不高”便是一个突出问题。这是2005年8月3日——5日在乌鲁木齐召开的西北地区第四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研讨会上与会代表的共同认识。
这次研讨会由教育部西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办。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中,来自西北地区各地和新疆建设兵团的120名代表围绕“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题,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研讨。西北师范大学校长王利民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兼教育部西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王嘉毅教授、《教育研究》杂志主编高宝利编审等有关方面的领导参加了会议,王利民教授作了主旨讲话。
王利民指出,课程改革是发展高质量基础教育的前提和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只有通过实施课程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才能促进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使素质教育的推进工作取得突破,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进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因此,要把课程改革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作为促进素质教育取得大面积实质性进展的关键环节来抓,充分发挥课程改革在巩固基础、创新进取、整合课程门类、降低教材难度、鼓励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等方面的重要能动作用。他说,本次会议是在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将于今年9月份在起始年级全面推开、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在去年四个省(区)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扩大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很重要的会议,召开的很及时。希望通过这次会议能够及时地总结西北地区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一步推动西北地区的课程改革实验。他强调,今天,大家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课程改革的一些重要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广工作向纵深发展,教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其中,转变学习方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一些课堂中,存在着活动有余,效率不高;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设计缺乏灵活性等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新课程目标的实现,也使许多教师感到忧虑。对此,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在课程改革的影响力开始展现出来的同时,它也触动了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诸如教育发展中如何更富有内涵、如何处理好效率、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如何在大班额的条件下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及教师的专业成长。尽管西北地区各方面条件不尽如人意,发展基础教育还受到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但是,教育观念方面的转变却十分显著,表现为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既定的套路或模式,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关注教师自己的感受,力求更加充分地展现教学的生成性和建构型,在这方面涌现了许多富有生命力的案例。这一方面反映了课程改革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西北地区广大教师积极探索,身体力行地实践着新课程的理念。大家普遍认为,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不间断、连续的过程,在今后还需要我们做出更多的努力和探索。
二、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西北地区课程改革实验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西北地区的特殊性和条件的有限性,西北地区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存在着一些带有普遍性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惑。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实验的主战场,只有切实关注课堂教学改革,才能使课程改革健康地发展。今天,西北地区的课程改革实验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大家认为,目前,西北地区的中小学的学校生活普遍发生了令人惊喜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也逐渐开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充满了活动性,肯定的、赞赏的、积极的、鼓励性的评价不绝于耳。这些都是课程改革实验带来的重要变化。它一扫以往教学氛围死气沉沉的阴霾,焕发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但是,使人感到忧虑的是,在热闹的背后却隐藏着自主合作探究流于形式,课堂教学被“活动有余,效率不高”所困扰的问题,课堂气氛活跃,但学生在45分钟内学到的知识却少了。有些教师过分追求课堂气氛活跃,忽略了学生在这堂课上能学到什么知识。譬如,一个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教师为形式而形式,让学生讨论来讨论去,而不是把答案拿出来与学生共享。结果荒废了时间,但对学生发展没有任何价值。还有,在课堂上,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有些教师把合作学习称之为“安了电门的学习”,教师上课时突然想起要合作学习,就赶紧让学生分组,时间一到,就让学生停止合作,这就好比按了电门的闸一样,为了合作而合作。这种现象的出现,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实验。
大家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有代表认为,教学目标不明确是其主要原因。现在有些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是“大而空”,目标既缺乏可操作性,也缺乏过程性与生成性。例如,有些教师让学生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就要懂得一个道理,这显然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不相符合。一篇课文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去体验和感受。比如童话《丑小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和理解丑小鸭当时的心情以及成为天鹅后的心态,并让学生用多种途径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而不是简单地归结出几条结论让学生死记硬背。
也有代表认为这是由于教学设计缺乏灵活性。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建构性与生成性的认识不到位,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严格依照教科书或教案施教,结果是完全被教案所控制,课堂教学缺乏灵活性,对学生在课堂上激发出的思想火花、感情火花、知识火花视而不见,在一堂课上看不到学生和教师碰撞出来的充满活力的东西。
还有代表认为这是教师对新课程倡导的新学习观理解不到位所致。有些教师对尊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内涵把握的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观的本质。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中存在两极现象。一是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包办代替现象。有代表说,越是认真的教师就越有包袱,就越是反复讲。这既限制了教师本人的专业发展,也影响了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二是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解还不到位,课堂上花架子多,对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得不够。
三、对深化西北地区课程改革实验的认识
与会代表认为,要正确地审视西北地区课程改革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不能把当前基础教育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一股脑地都归结为课程改革。要冷静地分析:哪些问题与困惑是课程改革实验带来的?哪些则是西北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中原本就有的,只不过在今天的背景下变得更加突出了?只有经过这样的鉴别,我们才能更加准确地和全面地把握课程改革的实质。此外,大家普遍赞同不能将课程改革与历史截然分开的观点,认为抛弃传统的做法与素质教育的理念不相符合。西北地区基础教育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有自身特色、且有价值的东西,课程改革要能够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发展。
针对在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大家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要深入领会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避免一味追求课堂气氛的心理,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让他们自己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与会同志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多样化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但是,教师自己的能力与知识也是有限的。解决这个矛盾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充分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使他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支持者。
要深入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作为教师教学活动最重要的依据,《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应该是教学研究的核心。作为国家对公民基本素质的规定,《课程标准》赋予教师以专业权力,它对课程目标的规定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式的使用有了极大的可选择空间。大家认为,今后要加强对《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只有真正吃透了它,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得到切实的关注。
要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尤其是要改革教师培训的理念,转变教师培训的方式。大家认为,课程改革给了教师较大的专业权力,对教师教育专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教师的教育专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除了教师自己的努力外,还需要对他们的专业发展以专业支持。为此,要关注教师培训,这是使他们转变观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要改革教师培训的理念,转变教师培训的方式,充分估计教师自己的教育智慧和经验在其发展中的作用。
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与会同志认为,针对目前出现的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花架子多的现象,现在许多学校自己在想办法,利用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出了很多很好的经验。这说明,要解决课程改革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主要要依靠学校和教师自己的力量,走校本教研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