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朗读是语文的一项基本功,朗读无疑也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对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的培养,朗读是最好的方式。本文主要探究语文教学中“以读为本”的学法教法,如何“以朗读为经,以训练作纬”,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自主学习的能力,去体现一种创新的教育观,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接轨。
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白氏长庆集》)朱熹认为:“凡读书……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训学其规》) 语文教育家朱自清先生也指出:“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不能探其深远之趣。”(《国文教学》)传统的语文教学是师生埋头于琐屑枯燥的理性分析,使朗读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当人们选择了创新教育,响应“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习惯和创新能力”的号召时,走进现在的语文课堂,才更多地听到了令人心旷神怡的琅琅读书声。
特级教师们,优秀的教育家们率先垂范,立足于实践,为我们总结了诸多这方面的经验理论。例:于永正老师创造的“三本五重教学法”,即: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丁有宽老师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系列训练”也提出:读为基础,以读学写,写中促读,突出重点,多读多写。以及贾志敏老师、支玉恒老师等都在朗读教学之中充当我们的典范、楷模。那么,什么是朗读,作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一线的老师,应该如何有效地落实朗读训练呢?
一、“朗读”的内涵与外延。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就是“口而诵,心而惟”,出之于口,入之于心。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朗读是对语言材料和语言技巧的吸取,是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重要手段。对教师的讲解和分析来说,朗读是一种高效的综合;对学生来说,是主动性、主体性甚至是创造性的生动活泼的显现。
二、例说有效落实朗读训练,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四步跨越。
最基本的语文能力是听、说、读、写,只有掌握好这些基本能力,才能进行再认知。语文是工具,小学语文是素质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切实落实语文基础能力的训练,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再认知获得更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生长点。笔者试分“以读促听、以读带说、以读导读、以读育写”四步落实朗读训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实现这四步跨越,则以“激发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为前提。如何激发出学生的朗读兴趣呢?
1.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导入方式和导入语。
例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小语第四册《“黑板跑了》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开头:
师:(板书跑了。)请小朋友做做“跑”的动作,并用“跑”说一句话,比比谁说得好。
生:(做跑的动作。)
生:体育课上,大家跑得满头大汗。小鹿在森林里跑来跑去。动物们看见狐狸身后的老虎,吓得撒腿就跑。小偷跑,警察追。有脚的动物都可以奔跑。……
师:你们说得真棒!老师也来说一句,“黑板”跑了。(边说边完成板书。)
生:(交头接耳,议论纷纷。)黑板又没长脚,怎么会跑呢?黑板固定在教室的墙上,怎么会跑呢?……
师:我也很想知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14课,我们来比赛,看谁先读完这个故事。
生:(绕有兴趣地读,跟老师比,跟同学比。)
无论我们用何种风格设计导入,或激情昂扬,或深沉凝重,或轻松活泼,或谨严朴实,只要能使学生愿意迫不及待地读课文,教者激发他们“对朗读产生兴趣”的目的就达到了。
2. 运用好课堂隐性语言,例如教者自己的眼神、手势、姿态、动作等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3. 好好利用跟教材配套的录音范读,利用声音效果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4.学高为范吗,教者还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朗读技能、技巧当好被模仿者。因为小学生都有极强的向师性,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示范能最直接、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具备了良好的前提,实现四步跨越就有了支点。
阶段一:以读促听。
所谓“以读促听”,就是学生听老师朗读、同学朗读、自己朗读,在听的过程中,观察、辨别、比较,长此以往,听觉灵敏了,听力也会随之提高。
1.以读促听,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朗读是以强调眼、脑、口、耳同时活动,要求精力高度集中为其特点的。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同学、自己朗读时,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读”与“听”的训练同时进行着,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全神贯注、专心致志”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以读促听,可促进学生观察能力、辨别能力和比较能力等的发展。
在“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中,听是接受信息、辨别是非、吸收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要以朗读为支撑点,引导学生认真听,激发学生主动听,培养学生积极听,从而促进学生观察,辨别、比较能力的发展。
例笔者在教学《猴子种果树》一文时,通过教师先范读,然后学生模仿自由读,再指名分段读等多次读,就有学生发现:课文里猴子种每一种果树的故事都写得差不多,而且猴子每种一种果树就告诉大家一句农谚,像“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樱二……”,这极能说明学生在听教师朗读、同学朗读和自己朗读时是有目的的,是边读边听,边听边思考,边思考边观察,而后得出自己观察的结论。如此训练以读促听,可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
当然,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辨别、比较能力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为了让学生对长时间使用“以读代讲”这种教学方法不感到厌倦,笔者常用比赛朗读的方式激起孩子们读书的热情:例自己当擂主,自己给自己选对手比;小组比赛读;跟老师比赛读等等形式。这比的过程极能体现学生一定的辨别、比较能力。俗语说“旁观者清”很有道理。如旁观比赛的学生在选手们赛完后,都能客观的评价:1、谁读得好;2、谁添字漏字了;3、谁哪一个字发音没发准;4、谁的感情表达得好……这说明,学生们对课本范文,对他人的朗读水平具备辨别、比较能力,读与听结合的训练可促进学生辨别能力和比较能力的发展。
阶段二:以读带说。
“以读带说”可解释为,学生读的课文是一种严格的、规范的语言,通过读可以规范口语,可以丰富口语词汇。朗读既是读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举例说明:
笔者教学古诗《春雨》时,有好多同学在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时特意把声音放低,笔者质疑:“你们为什么这样来读这两句诗?”学生们纷纷发言:春雨是在夜里跟随着春风到来的,深夜人们都睡了,休息了,我们不能打扰别人,要轻轻地读;还有,春雨滋润花草树木,地球上的万物是“无声”的,我们更应该轻轻地读。又如班上的王姚均同学在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句时,嗓门特别大,劲儿特别足,同学们在评价时都说他这样读不好,而王姚均自己则解释说:“我觉得春雨是好雨,而且春雨还是绿色的呢,因为只要春雨一下,小草绿了,树叶绿了,地里的庄稼也绿了,我很喜欢,我要表扬春雨,当然要大声读,好让大家都知道。小孩子的思维不受任何限制,十分广阔,敢想敢说,说得也十分好。
在训练朗读的同时,训练学生说话,很多老师都极其重视,这是笔者在各种听课活动中极深的一点感触。
教者主导学生在朗读时,通过眼、口、耳、脑多种感官的共用,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读”的确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可以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义”的效果;读还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读带说”的目的就在于此。另外,指导学生如何去评价老师的朗读、同学的朗读(即评价朗读),就是训练学生的说话,也是与“以读带说”训练接轨的。
阶段三:以读导读。
记得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是呀,苏教版语文教科书选入的讲读课文十分有特色:有的蕴涵着极其浓郁的时代气息;有的介绍祖国的大好河山,描绘一份份恬淡而赏心悦目的景色;有的撰写感人肺腑的英雄故事;更有短小精悍,出神入化的古代诗词等。而且,在每个单元的练习中增设了《读读背背》这项训练,内容也很丰富:有古代格言,如“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之类的;有五、七言绝句,如《题西林壁》诗等;有词,如《江南好》等名词;又有如“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下八卦阵,单捉飞来将。”等儿童喜欢的谜语;有儿歌,如《大自然》、《一棵小树》等;有浅显易懂的古谚语等等。这些都为我们的朗读教学提供了素材。我们不难发现,在每一篇课文后面的课后练习中,也总设有“朗读课文;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朗读课文并复述这个故事”等的训练要求。可见新教材新大纲是多么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实“以读导读”的训练必须做到:
1.教师要认识和把握好小学生朗读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有三个相互联系、交叉,辨证统一的发展阶段,即a、分析阶段(表现为学生一字一顿地读或将词人为地割裂开来读);b、初步综合阶段(表现为学生“急于”综合,为求读得连贯,常出现错字、添字、漏字和回读的情况);c、分析──综合平衡阶段(表现为学生熟悉了词句,深入了理解,能流畅、轻松、完整而有节奏地朗读)。教师要进行导读训练首先就要认识和把握好这些规律。
2.教师要遵循朗读教学的原则。
(1).多读多练的原则。
(2).朗读训练与知识理解相结合的原则。
(3).朗读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4).朗读训练与情感熏陶相结合的原则。
3.教师和学生必须明确掌握朗读的要求。
任何教学活动都不是盲目、随意的,必须有明确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对朗读要求作了规定: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正确”:要求学生朗读时字音要准确、清晰、不丢字、不添字。
“流利”:要求教师辅导学生反复练读比较,以达到读的流利。
“有感情”:在深入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要求教师教给学生怎样靠语调的抑扬顿挫,靠朗读的速度及轻重音、长音等技巧加以表现。
4.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
朗读的方法很多:齐读、默读、自由读、分角色朗读、图文对照读、配乐读、男女生对读、表演读等等,这些方法要贯穿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慢慢掌握。
由上述关键作铺垫,教师定能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愿读书、爱读书、会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这便是“以读导读”。
不过,在“以读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提醒教师们注意,制定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要少而简单,不要设计得过多、过重,给学生很大压力。这一点是笔者的切身体会。笔者曾执 教公开课《狐假虎威》的第一课时,目的很明 确,就是以读为本,体现自主学习。单就是因为教学目标设计得过多过重,笔者在教学中曾经三次打断学生朗读,没有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读中质疑,去独立思考解疑。在今后的教学中,定以此为鉴吧!
叶圣陶先生还有句名言:“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因此,朗读教学不能滞留在书本上,“以读导读”,要在学生读好教科书上例文的基础上,将读的范畴扩展开去。李吉林老师编写《语文补充阅读》一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其目的更是在于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其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跟朗读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例教完《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引导学生去读《抗日小英雄“火云鹰”》;教完《鸟岛》去读《鸟类的摇篮》;教完《神奇的植物工厂》读读《小桃仁》……另外,《古诗文诵读》一书,小朋友订的各类报刊杂志都是教师指导孩子进行朗读训练的好素材。“以读导读”既要注重形式,又要注重内容,更要注重实效。
阶段四:以读育写。
在语文基本能力中,“写”是作文,是融观察、思维、表达于一体的一项综合性的训练。“书到用时方恨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告诉语文教师们要在平时就引导学生多读、多听、多说,早早积累“写”的素材。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中贯彻“以读育写”的方针。我们所学的语文,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可取之处,且体裁不一,有儿歌,有散文,有童话故事,有小说,有古诗等,而且无论是在谋篇布局,过渡衔接,表情达意方面,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之作。那些恰当的用词、优美的语句、精彩的片段、写作上的技巧,都必须通过反复诵读才得以积累。勤读、多读是孕育写作的有效途径。通过读,会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美;通过读,可以加强学生对文章字词句、篇章的记忆;通过读,可以把文章运用的词汇、局势以及表达方式等储备到自己的语言仓库中去,把别人典范性的语言经过消化吸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为薄发而先厚积。朗读教学是写作教学的前提,要在读中探写,写中求读,以朗读为经,以积累作纬,经定而后纬成,以读育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