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新大纲强调语言材料的积累,第一次提出课外阅读量的指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这考虑到信息社会、学习化社会对学生的要求,通过切切实实多读书,增加语言积累为学生的读写、学生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不重视长期、大量的积累是无法学好语文的。新大纲也提出:“要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预感经验,来获得语文教学的高质量,从一定的“量”中读出“质”来。
一、课内训练,人人会读。
“新大纲”强调要“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我们要把读书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阅读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托,向学生现场演示科学的阅读方法,把教材变为学材,强化基本读法的训练,“授人以渔”,做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1、精读法(细读法),即逐字逐句精研细读、咬文嚼字的阅读方法。正如朱自清先生在《国文教学•序》中所说:“阅读有时候不止于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也就是言外之意;不能读得太快,得仔细吟味,这就需要咬文嚼字的工夫。”精读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增强语言修养,提高语文能力,也是培养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小学课文大都语言隽永、文质兼美,运用典范,如《再见了,亲人》、《荷花》、《五彩池》,以这些作品为凭借,指导学生精读,引导学生抓住精要,进行圈点批画地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思、边注,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略读法(浏览法),它的特征是翻看读物,首先要先看序言、目录,后开头、结尾,然后从头至尾地浏览,力求迅速准确地从全局上把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明确主要内容。略读的目的是把握全篇的大意,得其要领,因此,在阅读中,对某些难点,只要不影响对整体的把握,可采用“一绕为进,以避为进”的办法,不在一处多耗时间,对于长句,要善于抓主干,遇到难词、生字,只要不影响对大意的理解。可以跳过去,以免影响进度。读书要善于抓住关键性词句,抓线索,抓文眼,拨冗去繁、提纲挈领,搜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和信息。
二、广开书源,有书可读。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道德高尚的人谈话。”对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小学生来说,选择合适的书籍十分重要。当他们在茫茫书海中寻觅时,我们教师绝对有责任向他们推荐好书。
推荐的读物首先要注意有趣和广泛,鲁迅先生曾经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起,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我们只有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文学、数学、史地、生物等通俗少儿读物,儿歌、童话、寓言、科普读物、优秀作文等多种文体,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的宗旨,达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均任歙张”的境界。
其次要合适。选择课外读物,必须注意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适合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让学生“读自己喜爱的书”。如《故事大王》、《十万个为什么》、《少年文艺》、《小学生周报》等有趣味性、知识性和文学性的少儿读物,均是孩子们爱吃的“零食”;还有《上下五千年》、《强国之路二十年》、《中国香港》等有思想性的书籍也是他们必吃的“精神食粮”;《今天我是升旗手》、《男生贾里》、《转校生》等反映孩子们现实生活的作品也是学生的最爱。
此外,还有必要寻找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在课内学习语文教材的基础上,再读读原汁原味的作品或类似的书,向课外扩展延伸、触类旁通。如学了《狱中联欢》、《我的弟弟小萝卜》两篇课文后,向学生推荐《红岩》;学了《丰碑》、《倔强的小红军》、《飞夺泸定桥》后,推荐《长征的故事》;学了《鲸》《海底的世界》后,推荐科普读物《海洋的秘密》、《动物世界奇谈》;学了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后,介绍读《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学习了《赤壁之战》、《草船借箭》后,介绍读《三国演义》。这样,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使学生“课内精耕细作,课外跃马平川”。
三、创设氛围 ,人人乐读。
为了把逐渐形成的课外阅读风气持续下来,发扬下去,我经常开展一些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创设浓郁的读书氛围,让学生不断体会到阅读带来的甘甜,让一次次丰富多彩的活动转化为一股股催动学生多读、好读的内在动力,从“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我乐读”。
1、组织比赛和评比
2、开展游戏和表演
“兴趣的源泉还在于运用知识。”具体形式有相声、小品、猜谜打擂、童话表演、填写对联等。如学生阅读了《语文补充阅读》中的《不动脑筋的小白兔》一文,可改编成小剧本,让学生按人物角色化装进行表演,运用自己的语言技巧,辅之以表情、动作、创造性地重现文章的形式美、音韵美、形象美和意韵美,“符号语言”成为学生的“感于内而发于外”的现实语言。通过情景再现,提高学生审美情操,让学生感受美、评价美、鉴赏美、创造美,以演促读,调动了学生自读文章的兴趣。
3、设立小灵通讲台
学生通过阅读报刊、收听广播、观看电视、网络查询,搜集资料,在“小灵通讲台”上各抒己见,其内容包括国内国际新闻、时事热点、科技知识等。 “中美撞机事件”、“北京申奥”学生分析得头头是道,观点鲜明, 兴趣盎然,“语言成为儿童思维和表达的工具,供他们自由地驱使和使用”。这也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吸收积累——转化创造”潜移默化的内化过程。
四、以身作则,与生同读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教师的榜样作用,认为:“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要求教师“通过自己的读书生活去影响学生”。他说:“只有为你在书的世界里享有丰富而充实的生活的时候,你才能影响学生的思想。只要办法得当,最敏感、最固执任性……的学生,都能成为读书迷。用书和智慧去征服他们吧!”这些朴素而又充满哲理的话,都揭示了教师的读书示范熏陶的重要作用。
“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情感方面的学习主要靠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要让学生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我认为,语文教师不但要读经典性作品,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了解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其次,我认真做好一些读书笔记,与学生一起交流。第三,我经常读书给孩子听,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促进情感发育,培养读书古的兴趣,从而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想去读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