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如何让学生主动阅读主动学习呢?许多同行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力图让自主学习在语文教改的百花园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笔者试图联系课堂教学实践,从学生实践的角度谈一点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看法,与同行一起讨论。
一、演一演,形象感知
“入境始于亲”,如何判断学生是否融入课文情境,形象感知内容,传统的方法很多,可以读,可以背,也可以默写等,在课改大潮中,不用说读当然最能体现水准,读时当然也得有方法,有步骤地读,读后让学生演一演就是简易且有效的方法之一。
1、形象理解词语。
课文是字、词、句组成,词是组成课文的基本元素。词和词语是阅读理解的基础,而学生一旦碰到新词通常会用查字典的方法来解决。虽然这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可字典上的解释只是书面上的,学生从理解到掌握,再到运用,这里有一个过程,而且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查字典也类似老师的灌输往往也是出力不讨好。我尝试让学生多读自悟表演自己的理解,甚至讨论讨论,动手演一演,但决不放任自流,就像平时所说的先意会后言传。等学生认为理解了,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表演出来。例如:《三袋麦子》中对小猪“憨厚可爱”的理解,让刚刚上三年级的学生解释这个词语,真有点对牛弹琴的感觉。但如果让学生表演出“憨厚可爱”的样子来,学生想象小猪贪吃的样子和所说的话加上自己的理解。演一演,只要稍有表演欲的学生都会忍不住动起来。一个不太像,两个……直到大家认为满意为止。这个词语演一演,意会一下,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如果非让学生解释出来也许会适得其反。老师只要坚持用孩子的眼光来看问题,师生合作才其乐融融。又如《小稻秧脱险记》中“杂草纷纷倒下去了。”起初,让学生表演,出乎意料的是学生都等着看别人怎么做。结果,“杂草”一个也没倒下。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我在学生的错误中寻求发展,学着喷雾器大夫的样子喷洒农药边提醒大家“看你还神气,毒死你,毒死你!”这下“小演员们”一齐倒下去了。我不着急,继续提醒大家,这“化学除草剂”太厉害了,这杂草倒得真快,让我加一点水冲淡一点,这一次“小演员们”明白了是“接二连三”地倒下去,而不是齐刷刷地倒下去。这样师生共同实践,师生同乐,这不也为自主阅读添光彩吗?
2、演活课文内容。
结合学生好动好表现的特点,让学生边做作业边朗读或发表意见,哪怕哼哼哈哈也行,让学生更入情入境,培养动手兼动脑的能力,让学生轻松阅读,当场理解运用且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可是阅读教学所追求的一种新境界呀!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只要是有可能展示学生能力的机会,都要给学生极大的鼓励和用充足的时间来表现,让学生学从课文而又超越课文,学得更多,悟到更多。如学《孙中山破陋习》,分角色演一演,体味一下文中人物当时的心境。孙中山又气又急地辩解,加上学生悟到的,真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把舞台还给学生,学自己想,做自己想做,情促动演,课堂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天地。学让其他同学看到了“活”的课文。这与老师强加给学生的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二、演一演,丰满形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积累语言,积淀语感,运用语言。教科书是语文课程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灵活并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而不要被教材框死。著名的小学语文专家朱作仁教授曾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很大的发展,要以教材为本,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
1、演片段的想象。
课文也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不可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教师如果能把握好教材空缺部分——这个语文实践的契机,会让语文课更有吸引力,更能体现新标准的理念。哪怕只是灵机一动,但又不失为一个好的设想。这就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民主,让学生自主思考,展现个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如《孙中山破陋习》中“孙中山母亲含泪把孙中山推出房门……”学生真正融入课文情境后与幼年的孙中山共悲愤,而文章却到此嘎然而止。这里不知是不是编者巧妙安排,学生的情绪很激动,我认为是一个展示学生水平的机会,何不让学生把理蕴其中,用情来感人呢?我不忍也不该打断他们情感的阀门。学生情不自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有边演示母亲缠足动作边表达自己看法的;有边发表意见边演示孙中山悲愤至极又无能为力的;更有学生咬牙切齿,一副要决战到底的架势,以动作推波助澜,融入课文,合理想象,自主表现。教师只需要耐心地倾听。后来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第一个废除了缠足陋习,对这一段的理解也就不成问题了。陶行知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轻松与成功。难道还需要用问答来大煞风景喧宾夺主吗?课后的写更是水到渠成了。
2、演人物的言行。
早就由教科研专家指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学生的见解等阅读到一定程度学生就会自然流露,甚至以为已没什么新鲜的了,学习兴趣也自然降低。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让学生“钻”入课文中学习,把学生备入教案,成为课堂上的主角,调动学生深入研读的欲望。因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所以,我努力让学生手足舞蹈,进入角色,演一演文中人物的言行。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样既刺激了学生的好胜欲望,又让学生觉得新鲜而富有挑战性,更专心地研读课文已不用吩咐了,悟到的自然也多,这比前面的演课文已更进一步,它要求自己重新整理句序,合理想象,创造性的发挥。
只要抓好教学重点,利用课文平台进行多维的教学组合,做到一文多得。让课文所学到的是综合的、多方面的,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例如:《航天飞机》一文中有一部分是描述智慧老人与普通飞机的对话。普通飞机由疑转愧到恢复自信,智慧老人和普通飞机这两种形象就必须阅读加理解再加上悟,才能对两种飞机的用途了解得更清晰。这里有一个想象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先仔细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讨论他们之间会怎样进行对话呢?书上只有相关的内容,这里有学生的自由发挥空间。实践证明,学生根据文中内容,加上自己课外所收集到的材料,也编入对话,看着学生们边说边演,展示他们的理解,展示了他们的综合素质,更展示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学生悟到了天外有天,要有自信,还有全心全意为人服务的道理。学生在演中悟,深化了课文内容,悟到做人的道理。新标准就要求在教学生的同时能延伸课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所以,老师一定要懂得发现和欣赏,做一个发现“千里马”的“伯乐”。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司洛也指出:“人类最高级的需求是自我实现,即每一件事都能得以实现的愿望。”老师引导学生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千万记得要不断地鼓励,不断肯定学生努力的成果。
三、演一演,延伸形象
课堂教学由于受时空的限制,总是有限的,课外才是无限的,两者结合得好,既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会让学生养成自觉获取知识的习惯,而且对学生的思维、情感、品质、意志,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课堂教学延伸和补充的课外实践活动,就能让课堂不断延伸并扩大,起到先导和补充作用。“语文学习的延伸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教育名言揭示了语文与生活的深层关系。语文源于生活又终于生活。每个人的生活体验又不尽相同。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结合生活体验相互促进呢?让学生把自己课后实践的过程和结果惟妙惟肖地“搬”进课堂,让大家取长补短,共同享受。如教学《东方之珠——香港》,借我国地域辽阔的优势,让学生到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上找一找香港的位置,感受香港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收集有关香港的资料和图片,欣赏香港的美景。通过一周的课外实践,把学生调查的结果“请”进课堂,但必须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的见解,自然而然“手舞足蹈”边说边演,让大家都能想象和感悟出香港的繁华来,为祖国有这么壮美的山河而自豪。又如学完《西湖》让学生用多种途径找一找祖国的名胜,选最喜欢的地方当导游介绍给大家。这使课堂所学知识更丰富,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丰富了相关的知识,促进深入研读课文和 查找阅读课外资料的能力,拓展了视野,更了解祖国的领土的美好,无形中动手动口能力得到了培养。这样演,学生会不乐意吗?
另外,新大纲强调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读写迁移也是阅读所追求的目标。巧妙地安排读写迁移,使作文春风化雨般地融入到阅读教学中,关键在于时机把握得当。学生需要的是帮助、辅助,而不是包办,需要的是活跃思维的良机,而不是思想的禁锢。让学生先把自己的创意先说一说,演一演,能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如学完《小稻秧脱险记》后,学生对童话故事意犹为尽之时,让学生即兴演一演小稻秧今后遇到困难,会怎么办?这块“砖”一抛,学生经过短暂地思索,很快会运用所学续编故事。《聪明的小稻秧》、《助人为乐的喷雾器大夫》、《勤劳的农民伯伯》,学生连说带演,编得有声有色,还愁写时没有话说,没有自己的创意吗?教师只是先让学生演说创意,再把它写下来,显而易见,演、说就是修桥铺路,促进学生更深入阅读使学生素质得到多方面的发展。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学习,是学习者用心灵去体认世界的活动,让儿童用只稚嫩的、纯净的、好奇的心灵去触摸世界,去认识世界,去改造世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多给予他们探究的话题;给予他们合作的机会;给予他们选择的权利;给予他们成功的喜悦。我用演一演,说一说,写一写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轻松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探索,让学生真正活跃于课堂,活跃于生活,加上老师随时随地不露痕迹地点拨、催化,学生不仅学得主动,而且学得深刻、开心,比任何高明的老师都教得好。一位教学名家说过:教育的使命正是为了准备未来。把教学过程变成“生活”而非“生存”。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双方感受生活、感受生命、享受生活、享受生命的过程。让阅读穿透课堂,超越课堂,融入生活,走得更远。这些正是我们所期待的,也是我们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