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称一称》是实践活动内容,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些水果或蔬菜:苹果、梨、香蕉、橘子、西红柿、黄瓜、土豆等。很担心有学生会忘了带,更担心他们不会带西红柿、黄瓜,因为这些蔬菜如果不到菜场上去买,家里根本不可能有。
上课铃声还没想就来到教室,发现一部分学生已经将水果放在了桌上,因为没有让他们多带,所以等会儿称的时候肯定要几个学生的凑在一起,学生们会一拥而上吗?这课堂会不会变得乱糟糟?我一边在黑板上打表格,费思量,何不把这个“难题”抛给他们!
看着孩子们兴奋的眼神,上课后我的第一句话是:“今天我们来学习‘称一称’,看看一千克水果或蔬菜大约有几个。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准备了东西,那我们该怎样才能有顺序地称这些东西呢?”
“先称苹果,再称橘子,一样一样地称。”
“好,你们都准备了些什么?让老师填入表格。”
“那你们每人只带了一个、两个水果,怎么称到一千克呢?”
“让几个同学把相同的东西合在一起来称。”
十月正是苹果、橘子上市的季节,顺利称完一千克苹果、橘子、梨、香蕉、土豆,剩下两个学生各拿出一条黄瓜,放入台称,指针指着350克,那一千克黄瓜有几根呢?怎么办?“可以再放几个苹果去称满一千克,数数多少个。”这显然不是我想要的方法。“哦,还有其他办法吗?”“可以放几个橘子一起称称。”“还有其他办法吗?”“可以放几个香蕉一起称称。”学生的思维怎么都这样,一葫芦画瓢。
只能提示他们了,“不放其他东西,想想能否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面面相觑,都愣住了。只能再提示:“你们看,两个黄瓜大约350克,那几个350克大约是1千克呢?”“两个。”“五个。”开始乱猜了。只能告诉了:“350*3是不是大约1000?那还需要几倍这样的黄瓜?一共要几条?”“三倍,一共要9条。”
学生怎么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想不出呢?终于有学生说到6条了,我让其重复一遍,然后再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解释给他们听,从他们的眼神中估计没有几个学生明白。等到称一个石榴时,大约200克,让学生去思考,一千克有这样的石榴几个?马上有不少学生想到了5个,终于学会数学思考了!
反思称两根黄瓜时大约350克,为什么我要凭借自己的经验让学生把350看成大约是330克呢?学生哪能得出330*3=1000?所以,我应该引导学生也估计到2根黄瓜大约400克,那1根多少克?一千克大约几根黄瓜不也这么容易就能得出?
一千克物品 |
苹果 |
梨 |
香蕉 |
橘子 |
西红柿 |
黄瓜 |
土豆 |
石榴 |
数量 |
5只 |
3只 |
5只 |
10只 |
4只 |
6根 |
4只 |
5只 |
等表格填写完毕,我又提了一问“看着表格,你们还想到了什么?”学生说到苹果和香蕉的只数一样多,我补充说一千克时苹果和香蕉的只数一样多,接下来学生就能完整地叙述了。但是我还不满足于此,又问了“为什么”?学生一愣,但马上有人想到一个西红柿和土豆一样重。又有学生通过比较,得出一个苹果的重量相当于两个橘子,一只梨的重量相当于两个黄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