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课程资源的挖掘,其中提倡学生收集生活中如易拉罐、饮料瓶、吸管、废弃的家电等材料来开展课外实验活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更重视课内实验的实施和完善,忽略了课外实验的优势和前景。现在很多学生错误的把科学这门学科完全应试化,以为完成大量习题就可以提高科学素养,忽略了科学实验本身带给学生的真实体验,即学习科学就是为了考试,就是为了升学。其实不然,学习科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生活,是为了通过体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重视课外实验已是刻不容缓,一定要让学生体验来源于生活中的真正的科学。利用课外实验的拓展和实施,从多方面培养一批真正具有探索精神、创新能力的科学人才。
一、课外实验的背景分析
1.课外实验的现状
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了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外,更强调知识的应用和培养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最近几年的中考实验考试和中考试卷中对实验内容考核的倾斜都体现出对实验的重视。根据我的观察,教师和学生都已经渐渐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但形式上还拘泥于课内实验,几乎所有的实验都是在实验室和教室内完成的,而且内容形式很统一,按照学生实验手册的要求来,这些实验当然具备一定的优点,比如:实验成熟,实验设计和实验效果都很好,但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创新新能力的培养。在国外教育中,课堂外是实验的主要阵地,那里有更广泛的实验材料,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在国内教育中,课外实验显然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初中开展课外实验的比例很低。要想体现科学的学科特点就应该把实验解放,让实验多元化,走出课堂。
2.课外实验的特点
课外实验是指在课外(一般在家庭)中完成,所用的仪器和材料来源于生活,由学生独立完成或其家长辅助完成,因此具有以下特点。
①实验取材广泛。生活中有很多材料都可以被科学实验所用,例如:厨房中的醋和小苏打,各种家用小电器、扫帚、沙发中的弹簧、在超市或五金店能买到的材料等等。这些材料不但容易获得,而且实验效果很好,最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②培养创新能力。课外实验往往具有这样特殊的特点,教师只给出探究的问题,其它关于实验的假设、实验的设计、实验的实施和实验的结论等都由学生完成。因此虽然探究的是同一问题,但因学生的取材不同,途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这恰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