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
1.水滴里的生物 | ||||||||||||
过程与方法 |
知识与技能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
1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2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3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
1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2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3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
1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2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 ||||||||||
重点难点 |
一滴水里有什么。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 |||||||||||
教学准备 |
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抹布等 | |||||||||||
教学内容 |
效果分析 | |||||||||||
一、引导学生观察采集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 2.学生汇报。 3.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结果的? 4.谈话: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5.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 |
| |||||||||||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目镜(对着眼睛) 物镜(对着标本) 载物台(放置标本) 反光镜(反射光线、照亮标本) 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标本) 镜臂 通光孔 镜座 2.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3.教师示范使用方法。强调轻拿轻放。 4.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
| |||||||||||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 1.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回指导他们的观察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发现,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 |
| |||||||||||
3.汇报交流:水滴里到底有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运动吗? (汇报时教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并让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4.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5.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不同的微生物喜欢生活在不同的水域中,想看看水中还有哪些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 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2)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教师作相应补充介绍。资料: 列文虎克,A.van Antonie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 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3)提问: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假如现在让你用显微镜去观察,你想观察什么? (4)学生自由发言。 2.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1)组织学生用多媒体认识在空气中、土壤里、动植物的体表、体内都存在微生物。 (2)谈话:看来微生物虽然极小但种类很多,在大自然分布极广,并且还有许多微生物没有被我们所发现。希望我们大家也能像列文虎克一样将自己投入到微生物的研究中。 四、拓展活动 用消毒牙签在牙缝里或在菜板上刮一刮,再把牙签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上划一下,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看看能不能找到微生物。 |
| |||||||||||
|
| |||||||||||
2.做酸奶 | ||||
过程与方法 |
知识与技能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
1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认识细菌、病毒; 2能够通过尝试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
1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2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 3知道病菌的传播途径及一些预防措施。 |
1意识到要关注与科学和人类有关的社会问题; 2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 3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能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等方式了解细菌、病毒的有关知识。 | ||
重难点 |
鲜奶发酵成酸奶。病菌的传播途径。 | |||
教学准备: |
做好的酸奶、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粉笔灰等 | |||
教学内容 |
效果分析 | |||
学习制作酸奶的方法 1.谈话:你吃过酸奶吗?知道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 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回去观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许会有所发现) 3.学生学习动手做酸奶。 (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 ①在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 ②消毒保温杯和勺子。(可用开水烫一烫) ③待牛奶冷却到35℃— ④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4、强调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 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 布置作业 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 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呢?回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下次交流。 |
| |||
第二阶段
教学内容 |
效果分析 |
一、组织学生开展酸奶品尝会 1.谈话:前几天,我们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亲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 要求:在酸奶品尝交流会上,你可以品尝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选出你认为最好喝的酸奶。 2.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 3.全班汇报并交流。 4.质疑问难: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5.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认识细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 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 2.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通过网络、书本收集有关细菌的资料。 4.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5.民主评议小组研究情况。 6.教师小结: (1)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 (2)细菌的繁殖; (3)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7.讨论并交流:你还能举出哪些有用或有害的细菌? 三、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 1.讲述: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 2.谈话: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3.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 4.提问: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 5.学生交流。 6.教师小结:病毒个头很小,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细菌那么大。病毒单独存在时,不会生长、繁殖,像一个没有生命的非生命体。然而,一但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就能够生长繁殖,对生物体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麻疹病毒等。病毒比细菌小得多,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 6.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四、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1.提问: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 2.学生猜测。 3.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握过手的同学。其实有些病菌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 4.讨论: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们应该怎么预防? 5.学生交流。 6.谈话: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 7.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 |
|
板书设计:
2、做酸奶
细菌
病毒
病菌
教后记:
3.馒头发霉了 | ||||
过程与方法 |
知识与技能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
1 能够利用工具观察霉,并能通过图画、文字、语言等描述霉的样子; 2 能够设计对比实验,研究霉产生的条件。 |
1 知道霉是一种微生物,了解其形状、颜色,及其作用和危害; 2知道霉产生的条件,了解防止物品发霉的方法。 3会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的霉 |
1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奥秘的欲望; 2在科学实验中能克服困难,善始善终。 | ||
重难点 |
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 | |||
教学准备 |
发霉的馒头、放大镜、显微镜、抹布、切片、图片等 | |||
教学内容 |
效果分析 | |||
一、通过图片导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霉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2.交流:你带来了什么发霉的物品? 3.讨论:关于霉,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
| |||
二、学生观察霉的样子 1.讲述:请大家仔细观察带来的发霉的物品,看一看,物品的霉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并在活动记录上画出或用文字描述出在显微镜下看到的霉。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如:放大镜、显微镜,有一点务必请大家注意:观察完毕,记住把发霉的物体倒进垃圾袋里,并洗净载玻片和双手。 2.学生观察记录,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教师小结:霉是一种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所以叫它微生物。霉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絮状等。 |
| |||
三、指导学生阅读资料 1.谈话:霉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对此,你了解些什么呢? 2.学生交流对霉的已有认识。 3.学生阅读教材第9页的资料——《霉的功与过》。 4.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霉的其他资料,让学生明白霉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对人类有贡献也有危害。 |
| |||
四、探究霉的生长条件 1.大胆进行假设。 (1)提问:你们知道在哪些条件下馒头容易发霉?请大家根据生活经验大胆猜想,再请各个小组把这些条件写下来。 (2)各小组汇报猜想结果。 2.设计实验方案。 (1)讲述:同学们的推想是否正确,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下面先请各小组设计几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对比实验,要求把设计意图写下来。 (3)小组派代表利用实物投影仪汇报交流。 (4)小结:在我们假设的条件中,选择一个进行研究,在改变这个条件的同时,其他条件不能改变。初步设计如下实验表格: 3.小组相互交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实验,避免实验雷同。 4.学生按照设计方案课外进行对比实验。 |
| |||
第二阶段
教学内容 |
效果分析 |
一、汇报探究霉的生长条件的结果 1.各小组简要汇报实验过程及结果。 2.分析实验结果,发现规律:食物或其他物品在温暖和潮湿的条件下最容易发霉。 二、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一些方法 1.提问:你们还见过哪些食物或物品会发霉? 2.启发谈话:发霉给我们人类带来许多不便,我们可以怎样防止食物或物品发霉呢? 3.看教材第10页上的四幅图,具体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做? 六、拓展延伸 1.课外实验:学生继续研究霉产生的其他条件。 2.进一步探究防止食物或物品发霉的方法。 |
|
板书设计:
3、馒头发霉了
霉的生长条件: 温度
阳光
湿度
……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 ||||
过程与方法 |
知识与技能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
1会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细胞; 2能够绘制并描述简单的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图; 3能够比较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的不同与相同; 4能够设计游戏活动,解释白细胞吞噬病菌的作用过程。 |
1理解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功能; 2知道胡克利用自制显微镜最早观察到细胞,从而使人类发现和认识了生命体的微观结构——细胞; 3知道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 |
1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2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3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乐趣,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 4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 | ||
重难点 |
认识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白细胞消灭病菌的过程。 | |||
教学准备 |
显微镜、抹布、洋葱切片、人体表皮切片、图片等 | |||
教学内容 |
效果分析 | |||
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新课 1.谈话:在小时候,我们或许都玩过积木,你们用它搭过什么呢? 2.学生自由交流。 3.提问:如果把我们把自己的身体或其他有生命的物体比做房子,那么搭建生命体的“积木”又是什么? 4.学生思考、推测。 二、指导学生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 1.教师提供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的切片。 2.学生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并将观察到的情况画下来。 3.汇报:你们发现了什么?是否看到了一个神秘的生命世界? 4.学生汇报、交流。 5.教师提问: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结构有什么不同? 6.学生汇报。 7.教师小结:你们做的真好,个个都像小科学家一样,知道了洋葱表皮是由许多个近似于长方形的格子组成,每个格子实际上是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就是一个细胞。人体表皮也是由许多不规则的细胞构成的,细胞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清晰。两种细胞的形状、大小不完全一样,不同的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和功能。 三、指导学生认识细胞的有关知识 1.教师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发现和认识了生命体的微观结构——细胞,关于细胞知识,你们知道些什么?说说吧! 2.学生交流。 3.教师谈话:关于细胞的发现,还有一段故事呢!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或者阅读教材12页的资料——胡克发现了细胞) 4.提问:细胞是谁发现的?细胞与生命体有什么关系? 5.学生回答。 6.教师小结:生命体大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引起的。 7.学生认识不同形状、大小和功能的细胞。(如红血球细胞、白细胞、神经细胞等) 四、拓展活动:模拟白细胞杀死入侵的病菌 1.讲解:当身体某处受伤,病菌侵入时,有些白细胞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在受伤的部位吞噬病菌。同时,伤口周围出现红肿现象,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发炎”,当病菌被消灭以后,炎症也就消失。因此,白细胞对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作用。 2.分组模拟白细胞消灭病菌的游戏。 (选定几个学生扮演“病菌”,三四个同学为一组手牵着手扮演“白细胞”,然后“捕捉”病菌,把它包围起来) 3.各组学生代表上讲台表演给全班同学看,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不同细胞有不同功能。 |
| |||
板书设计: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细胞: 大小
形状
功能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