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及本身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它一直是各个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潮的一个根本主题。”
——《学会生存》
[内容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在综合实践课和课程整合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今天, 小学英语作为一门基础却年轻的学科,正在面临新时期新的挑战。根据综合实践课的基本理论和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本文拟就小学英语实践活动课做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 人文内涵 , 综合素质, 实践活动课
[正文]
“英语课程标准”中的六个基本理念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我国英语课程标准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在这六大理念中,不管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突出学生个体,尊重个体差异“,还是“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与参与”“注重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处处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由此可见,如今的小学英语教学强调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各种活动,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能力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得以充分发挥。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在小学英语实践活动课中应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善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出具有丰富的知识、健康的情感、独特的个性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一代新人。
一、 小学英语实践活动课的含义及特点。
根据《小学英语课程课程标准(实验稿)》,笔者认为,所谓小学英语实践活动课教学,就是通过创设和营造真实有意义的英语文化环境和语言环境,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听、做、说、唱、玩、演的方式,以活动任务为核心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英语,并用英语进行交流。同时在此过程中,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情感。所以它应该具有两个特点:
1. 活动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语言学习就是为了交流。因此,小学英语实践活动课,就是要通过教学中的活动,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同时使小学生能通过使用英语,进行和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2. 活动是真实和有意义的。真实和有意义的含义是指活动的情境是正在发生或能够发生的,活动的内容有明确的主题和指向,活动的形式符合英语文化的角色期待。杜威强调,学习者要有一种“经验的真实情境”,而且在这种情境里面,要有促使学生去思考的“真实的问题”。可见真实和有意义应该是小学英语实践活动课最显著的特征。
二、 小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原则。
1. 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智力特点和思维特点,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积极性。
2. 实践性原则。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在实践中学习英语、学会使用英语。外语的获得是交际活动的结果,学习外语的目的是进行交际,只要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活动,自然会产生获得目的语的结果。
3. 真实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活动设计在体现趣味性的同时,要更多地体现情境的真实性,真实性高于趣味性。
4. 丰富性和深刻性相结合的原则。活动的形式题材丰富多样,活动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活动的空间可以突破课堂的局限,以刺激学生英语思维的发展。
三、 小学英语实践活动课的设计思路。
(一)树立“大英语观”,创设英语人文环境。语文教学中有个著名的“大语文观”,同样作为语言教学的英语教学何妨也建立“大英语观”?即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后盾,教给学生鲜活的语言。在这个观点之中,创设良好的英语人文环境是一个大前提、大背景。
1. 英语文化环境。校园里可以用上双语路标,警示牌;花圃里可以用英语标出植物的学名、原产地、生活习性;橱窗里可以展示学生的英语习字、小作文、英语贺卡等,也可以做几个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的专题介绍。教室里的布置更可多种多样。如卫生角、植物角这类班级小阵地标记均可用双语或直接用英语表达,悬挂的励志标语可用双语出示,学习园地也定期展览学生的英语小制作或习作。黑板报每期都留有英语知识小贴士(tips)等。学生们浸润在英语的世界里,就是最好的目的性教育。
2. 英语语言环境。相对于静态的周遭环境而言,学生和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语言交际则是动态的。师生间的交往要符合英语国家的文化规范。如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英文名字,平时以英文名相称呼;老师也有英文名字,师生间在交往时,互叫英文名或叫先生/女士等。在教学中及时捕捉人文信息,如让学生了解与西方人交谈中要避免一些诸如年龄、收入、婚姻等隐私性的话题;接受称赞时要落落大方地致谢,不要做无谓的自谦;参加宴会时应该在开始前后五分钟到场,不可太早或太晚等等。这样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和归纳中西文化的差异,使他们懂得理解、尊重、欣赏他国文化,开阔胸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总之,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相对真实的环境,使学生眼之所见、耳之所闻都是英语,体验学习英语的意义,在不自觉中学会语言知识,并且得体、地道地使用英语。
(二)确立“任务型”模式,以活动和任务为核心。
1. 教学内容设计的意义性。
教师可根据每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将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成真实的有意义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语言活动互相交流,获取未知信息,信息共享是人们普遍的心理需求。我们不妨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信息差,让学生产生语言交际的渴望。如在牛津版小学英语3A UNIT 11 A boy and a girl 教学后,可以将同一年级三个平行班的学生打乱原来的班级临时组班,开展以“Who are you?”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课,建议学生自我介绍并用学过的句子结交新朋友,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欲望。又如在译林版小学英语第四册学习了“A Birthday Party”之后 ,挑选一个在近期过生日的同学,举办一个按照西方习惯的生日宴会,实践活动课可分为购买生日礼物(Shopping)、问路(Asking the way)、问候(Greeting)和参加生日聚会四个环节来进行。新旧知识交替,中外文化整合,相信学生必定收益非浅。
2.教学内容范围的拓展性。
由于学生操练和使用英语是真实的和有意义的,因此实践活动可以在课堂内完成,也可以在课堂外进行。上海某区的小学英语毕业口语考试曾在友谊商店进行,学生用英语在友谊商店买到指定商品,即视为合格。所以有意识地将教学活动的内容范围向课堂和书本以外延伸,尽可能地创造接近真实的语言环境,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接触英语的机会和语言环境,更具有实际和现实意义。如在牛津版小学英语3B Unit 3 Family members教学的第三课时,可设计以此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课。步骤如下:1.一起唱“Family song”开始。2.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成小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照片或画像,介绍自己的家人。3.和老师一起制作相册。4.将照片贴上相册,小组评比。展出优秀相册。5.将相册展示给父母看,并请父母在照片下方注明生日,爱好等。
在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复习阶段,繁重的复习任务在残酷地剥削学生对英语仅存的那点兴趣,这时我萌发了设计一节以“英美文化展览”为主题的开放式实践活动课的想法。学生可以根据译林版或牛津版小学英语课本中所介绍的和老师平时介绍的主题来收集材料,如西餐食品、西式服装、西式住宅、西洋乐器、西方各国的传统运动、各国标志性建筑、国旗、国花、别称、首都或著名城市、节日、艺术流派等等,当然也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主题。收集材料的时间是一周。展览方式可以是一张英语小报、一盒录制的音带,也可以是一组照片、邮票,一篇撰写的小作文,甚至可以是老师指导下制作的网页,父母协拍的VCD光盘。只要学生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增长见识,开阔了视野,这个实践活动就是成功的。
[结束语]
小学英语实践活动课从某种角度来看,似乎就是英语活动课,只是它更注重实践性、人文性以及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所以我们又可以将其称为“小学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这是一个小学英语教学新的研究课题,也是一般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必要和有效补充。在实践与活动之中,只有将学习英语与发展人文精神有机地融合、和谐地发展,让学生通过体验、探索、发现,才能学会理解、尊重、欣赏,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能力的完整的人。而一个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善于通过设计新颖独特、实用可行的英语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保护他们的个性特长,加强知识的内化,自我构建知识的体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其受益终生。
[参考书目]
1. 李先诗,《素质教育对外语教师的素质要求》,人民教育出版社;
2. 廖晓青,“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与课堂实践”,《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年第11期;
3.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 章兼中,俞红珍,“培养人文精神深化英语教育改革”,《英语教育心理学》[M].警官教育出版 社,1998年;
5. 钟萍,“完美的追求与素质的提高”,《英语周报》,2003年第35期;
6.“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与特点”, 中央教科所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