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新课程高中美术鉴赏要求:“美术教学应注重创设情境教学”。 良好的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学活动。有意识地调控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努力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路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课堂导入就是创设情境教学的关键,可以以影视导入、时事导入、图片导入等方面进行,掌握高中美术课堂导入的基本技巧,可以激发学生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兴趣,提高美术课堂情趣。
【关键词】美术鉴赏 课堂导入 情趣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一环。课堂教学导入和过渡语的教育功能,表现在激发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情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到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中去。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主要以鉴赏为主,涉及大量的理论知识。高中美术鉴赏课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高中生很难在繁重的课业中对美术鉴赏课产生兴趣。要让学生对美术课堂产生兴趣除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之外,一堂美术课如果导入适度,就能直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重视,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变的轻松活跃。因此,教师要想使一节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提高自己的导课艺术水平。教师应运用各种导入手段,为整节课作好铺垫,以期得到良好的课堂效果。笔者从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十几年了,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课堂导入的重要性,笔者认为,提高课堂情趣可以采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影视导入、时事导入、图片导入等。
一、影视导入,激发课堂趣味性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美术课在高中学科中属于副课,课堂上就不难出现似听非听、做作业、睡觉等现象。课堂导入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导入成功了,课堂教学就获得一半的成功。成功的教学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学习的对象上,使感知觉活跃,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记忆持久而准确,思维敏锐而丰富,激发和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1、音乐导入法。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音乐和美术是两姊妹,用音乐导入是学生最感兴趣,也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手段之一。播放电影插曲和歌曲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第三单元第4课中《审美变化中的自我》运用不同时代的歌曲导入让学生猜这是什么时期的音乐,为什么时代感这么强?觉得好听吗?为什么?学生肯定喜欢当代的流行音乐,而且也明白这是因为时代不同因而社会审美标准也不同。这时可以接着抛出主题:不同的社会审美标准与美术创作之间会有怎样的关系;在第7课《不同的歌声中》重点是民族文化与美术的关系,在课题中出现了“歌声”,采用音乐导入再合适不过。为了突出“民族性”笔者选择了《伏尔加河的纤夫》和《黄河船夫曲》进行对比。通过听这两个曲子学生能明显感受其中文化的不同。再引导学生进行不同民族文化与美术的鉴赏就很顺利了;在第二单元第6课《传统与现代》中用了现代新京剧《北京人都在忙》导入,让学生选择如果京剧进课堂的话他们会选择现代京剧还是传统京剧?进而转到美术的传统与现代,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课文的重点。
2、影视动画导入法。相对于静止的画面,动画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美术是视觉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影视动画是综合艺术,其魅力显然比音乐或美术强。为此利用影视动画视频为课堂服务方面做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例如:在第三单元第6课《战争与和平》中课文的主题是美术作品中的战争与和平,重点是美术作品是怎样表现战争的。由于处在和平时期的学生并不是很理解什么是战争?什么是和平?我就在课前找了一些相关的影视动画资料,特别是《南京大屠杀》中外国记者收集的一些纪录片,其中有一段是日本兵屠杀儿童的资料。由于用了这部分作为导入,这黑白分明的胶片在无声地诉说着对战争的控诉。在播放的过程中,学生们都看得义愤填膺。这时我再提问如果让他们来表现这一战争,他们会怎样来表现?学生们个个很踊跃,抢着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
二、时事导入,提高课堂新颖性
课堂的导入一定要新颖、要具有时代性。新颖的导入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新时代的高中学生不仅富有强烈的好奇心,而且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新颖的富有时代性的信息更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学生参与的兴趣越浓,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越好。如具有时代性的音乐、游戏、动漫、网络等高中生感兴趣的素材的利用,必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进入正题,激发学生对高中美术鉴赏学习的浓厚兴趣。现在有很多教学评比都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即在教学内容相同的情况下就看谁的导入最新颖、最能吸引学生。例如:在2008年浙江省首届高中美术鉴赏优质课评比中,选择同一内容的课题《大话广告》,有一参评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导入课题:“为什么同一种产品,有的摆在地摊上,有的摆在豪华商店里,价格高出十几或几十的卖”?而另一参评教师以“我怎么没想到”奥运吉祥物的设计为导入。这两个导入都很出色,但“我怎么没想到”奥运吉祥物更新颖、更具时代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使学生产生积极、乐观、愉快的心境,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的投入学习,因此这堂课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该教师也因此而获得了优质课评比第一名。
美好的情趣美术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很接近,运用时事导入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这个时事应该是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例如在第二单元《新的实验》中可以用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卷轴画和大脚印等来说明运用新材料、新技法创作带来的视觉改变。在绘画单元《漫画欣赏》中用杭州动漫节新闻时事来导入,这些时事为学生的美术学习提供了真实的语境。使学生觉得美术就在我们的身边,便于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了解、接触美术,具体形象,易于理解,易于运用,并善于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这样的导入效果很显著。
三、图片导入,体现课堂本体性
在现代社会,人类已经进入到视觉艺术时代。在这个时代,图片的感染力远远超过了文本的感染力。美术即视觉艺术,美术图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传播到处存在。美术的学科本位语言即美术语言是由形(点、线、形状、形体)、色(明暗、色彩、色调)、材料(材质、肌理)和空间等造形要素构成的;美术课可以有多种方式上课,但最后一定要回归到美术本体。美术鉴赏要使学生学会用美术语言分析作品,这是由美术的学科本位决定的。美术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图片的使用,高清晰的、精彩有说服力的图片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调动学生最直观的享受,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例如在上《人间生活》一课时,我收集了高清晰的《清明上河图》作为导入,立刻就把学生带入宋代繁华、喧闹的世界中,然后提醒学生进一步观察画家是怎样表现当时社会现象的。又如在第三单元第2课中《美术家眼中的自己》的主要内容是美术家的自我认同跟社会环境的关系。在西方美术家中荷兰17世纪的凡高和伦勃朗都是自画像最多的。伦勃朗的自画像在教材中有,学生们都很眼熟了。我先不作声,直接抛出凡高一系列的自画像来导入,学生一般熟悉凡高的《割耳朵后的自画像》。对于他的其他自画像倒是不熟悉,当我用高清晰的一系列凡高自画像导入时,一下子就把他们吸引住了,我先让他们观察,接着提问:这个人是谁?和你们印象中的形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然后又提问:画家眼中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画家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就直奔主题了,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我用引导学生分析凡高作品中的美术语言(特别是色彩和线条)有什么特点,最后学生发现凡高的用色都很鲜艳、明亮;线条都是细短的,线条的运用都使画面充满运动感。这样,美术课的本体就很突出了。
图片导入的重点是如何选择图片使之具有针对性且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在图片的选择上下功夫:图片质量一定要高清晰;图片不能都选择书本教材中的图片,否则学生太眼熟了也没有兴奋感。
四、其它导入,促使课堂多样性
以上介绍的几种导入法是笔者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常用于教学导入方式,而且效果显著,除此外还有故事导入法、对比导入法、复习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等。这些方法不一定人人适用,但作为美术教师,时不时地变化一下课堂导入的方式,绝对可以收到出其不意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一味注重课堂导入而忽视其它环节,那么,即使再精彩的课堂导入也注定是失败的。特别是利用多媒体的教学导入时,千万要记得教学内容的主要任务,不要把导入作为课堂的重头戏。教学过程应该突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体过程,无论课堂导入的方法多么精彩,最终必须落实在教学效果上,因此,课堂导入必须服从并服务于整个教学过程。
总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课堂导入的方式变化无穷,这里所提到的导入方式不过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导入方法,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美术的兴趣,乐于上美术课。因此,只要我们能从实际出发,注重结合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就一定会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课堂教学也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
1.《高中美术新课程课前培训----什么是视觉文化》 王大根
2.《发挥美术课堂导入的磁铁效应》 陈永建
3.《浅谈美术课堂导入的创设》 陈静
4.《高中美术的欣赏课导入》 戴幼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