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丹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就必须设计好主问题,以主问题引领学生阅读的深入,达到的效果。师生围绕这些“主问题”对文本进行解读,使学生感悟到语文真正的美。由此笔者对主问题的设计策略加以概括,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改变被动的对话式教学,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问题情境 阅读教学 主问题设计 策略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什么是问题情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 “问题情境”可理解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环境。从心理意义上讲,它充分反映了学生对学习的主观愿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让学生在学习中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就问题而言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深层次地探索文本,实现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找到师生心灵的共振点。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与教学的目的相吻合,它既能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又能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问题的激发之下获得知识的同时更是获得了愉悦的成就感,使得学生愿学,乐学,使之达到教师与学生的双赢。
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却很难做到有效提问,往往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学生学习也很被动,自己也很吃力。
教学过程描述:
1、失败与反思
在上课文《三颗枸杞豆》这课文时,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生命的重要性时,我抛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问题有:小时候的我并不是一般的淘气,而是出了名的淘气,那么从文章的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我的淘气?那么三叔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会给作者的一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请学生分角色朗读10—33自然段,划出有关描写三叔神态、举止、语言的句子))作者初遇三叔,三叔给他的第一个印象是什么如此瘦弱、病态的一个人,却带给作者足以改变命运的力量,这种力量到底是什么?那么作者与三叔的交谈过程中,三叔都有哪些异常的举止和语言?那么三叔为什么要如此仔细观察这些普普通通的一草一木?为什么两次说到同样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含义?当我星期天的下午再次来到小树林,又碰到了三叔,通过与三叔的第二次偶遇,我逐渐明白了内心的这种触动到底是什么?那么这次三叔又和我谈到了什么?等等,最后去数了一下十六个都不止。
在这些问题密集轰炸中间,学生们疲于奔命,像是有永远解决不完的问题。最后当上完时,大家都松了一口气。这逼得我再次审视自己的教学。课堂成为了老师问学生答的过程,在问题的背后学生们没有独立的见解,没有时间去读读课文。仅仅跟随老师解决问题都显得很困难了。语文课成了一种精神的负担。老师把课文肢解了之后,满心以为是吃透文本了,结果是学生流于应付。
后来看到一个教案关于学习《热爱生命》这课。老师整节课创设了一个情境,将学生置于淘金者的队伍中,让学生作一回淘金者,并创设情境,教师配合作弟弟,学生把握了文本,并从文本中跳出来,有了自己的独特体验,整节课学生兴趣很浓厚,这样激发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在这种情感的熏陶感染中,学生对生命又有了深一层的理解,从学生激烈的发言中,可以看到,每个学生身上都洋溢一种生命力。
这节课让我想到:语文教学是知识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不能像数学一样有公式去套,那失去了语文的意义,有不少课堂把文章肢解了,一段一段分开来上,那也失去了作者的本义。
2、实践与思考
后来在教授《七颗钻石》时,创设了一个关于变化的问题情境:
师:我们已经读过了课文,大家说这个水罐神不神奇啊?那它究竟神奇在哪里?
生:他会变化
师:对了,他会变,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银水罐——金水罐——从中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般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师:是的水罐经过了七次变化,真的是很神奇,为什么水罐会变化?每一次都是因为什么而变化的啊?
生:因为小姑娘的爱心而变化。
在这个问题情境之下,学生快速地梳理了课文,又顺其自然地理解了这则童话的寓意。在顺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章有了更深地理解。一切都显得流畅、自然。
其实 有许多课文都可以用一个问题情境来研读。例如:《我们家的男子汉》围绕男子汉可以创设:这个小男孩是男子汉吗?请从文中找出相关依据来证实你的看法。这样既能读出男子汉的一面,又能读出男孩的一面。全面的解析了这篇文章。《始终眷恋祖国》中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钱学森该不该回国呢?就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展开一场小辩论。在理性思辨的过程中,学生锻炼 了口头表达,又对钱学森对祖国是恋恋深情体悟入心。
二、主问题的设计
在探索中,我发现:阅读教学时有良好的问题意识是成功教学的关键。陶行知先生曾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巧妙设计问题是教师的一项重要技能。师生围绕问题展开课堂互动最终能达到生成的状态,还是要看问题设计的巧妙性。对每一篇文章或每一课能找到一个主要问题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这样 就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也避免了对文本的支离玻碎的解读。因此,这点与余映潮老师的观点一致。他曾这样说:“在以主问题为线索的阅读教学中,由于一般性提问的量大大减少,课堂活动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内容,课堂气氛因此显得生动活泼。”
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可从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入手设计。语言是文章的外壳,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表露。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均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言风格,或生动形象,或清新自然,或通俗易懂,或含义深刻,或幽默风趣,或富于人生哲理,或引经据典,或化用名诗名言, 从而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为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有关的问题设计,对学生加以引导,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风格,领悟生动的语感,品味、赏析、学习、借鉴语言特色,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如何获得主问题是最重要的一步。基于以上的探索与思考,我对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策略作以下概括:
1、从课文标题中得主问题
高明的作家总是精心设计题目,用来揭示文章中心、交代写作对象、提出论点问题、提示行文线索以及结构思路等。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在教学《我的老师》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塑造人物当然用事件来表现。那么这篇课文写了老师的哪些事件?既然是我的来修饰老师,那么与我有关又是哪些呢?这些事件为什么要如此安排?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感知 了文本,又对多件事情的安排顺序有一定的思考。其实这个主问题就是从文章标题中得出。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本文作者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两种不同的生活,为什么要先写“百草园”生活,后写“三味书屋”的生活?这两种生活掉换位置写可以吗?谈谈你的看法。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按照时空顺序结构文章的好处。
2、从教学重点中得主问题
教师在确定每一篇课文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就要明确其中的教学重点,要把解决教学重点作为教学的主体任务。如:莫怀戚的《散步》一文,体现了一家三代四口人浓浓的亲情。这是本文的主题,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据此重点,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主问题: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体会到了浓浓的亲情?
在教学《变色龙》时,可以这样设计:变色龙是一种动物,文中的警官奥楚米洛夫就是这样的一种动物,你们能说说两者的相同处吗?在文中他的善变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就是文本的重要的主问题,也是本文的重点。也可以由这一主问题引申开来探究奥楚米洛夫的不变的核心是什么。还可以涉及到文中的百姓的善变,从而引入时代背景以及对文章主旨的探究上。
3、从文中语句中得主问题
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说:“千万别脱离了文本,千万别冷落了语言。”可见,教师在对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进行教学主问题设计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应当是对语言的品味,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
在教学《一面》时,文中有一句话:那笑声里,仿佛带着一点“非日本”的什么东西,那非日本的什么东西呢?请大家浏览课文,探究这位老人身上有什么非日本的特质。这样的主问题让学生必须对文本的情节有所了解,同时,也涉及鲁迅的人物形象分析。当然这一细节就是为后文情节做铺垫的。也让学生了解细节的作用。
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一文的第一段末句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句领起了下文中的第二、三段,在文中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可以扣住此句设计一个提挈全文的主问题:下文中那些句子写了奇山,哪些句子写了异水,作者是怎样表现他们的“独绝”的?
4、从文体特征得主问题
在教学《松鼠》一课时,设计这样的问题:本文是说明文,说明事物为松鼠。那么介绍了松鼠什么特征呢?用了什么说明的方法?等等。围绕说明文这一问题去设置问题让学生充分去感受,这样学生可以总结说明文学习的方法从而把握此种文体。
在教学一些写人叙事文时,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主人公留给我们怎样的形象?作者是怎样将故事情节写具体的?在教学写景散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这些问题:文中写了哪些景?景物有哪些特征?作者如何描绘的?为什么要写这些景色?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应该找出文本中的切入点,创设出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走入课文,深入到文章的世界,探求到作者的意图,在自然地求索中获得能力地提升,精神上的愉悦。
总之,课堂是一门艺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更是一种技巧。主问题的巧妙设计,做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武功境界。教师对课堂的把握,对学生的指导,始终都处于引领的位子。在问题的牵引下,学生被带入文本的深处,触摸到了作者的思想灵魂。教无定法,主问题的设计需要教师的智慧与用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做个有心人,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必将会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余映潮《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之三)
2. 王伟标《有效,从细节“捉虫”开始》,《小学教学设计》 2008年第1期
3.詹丽娜《课堂提问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第1期
4、李智祥《阅读教学中巧妙设计问题的策略》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207上总第693期
5、郭会学 尚吉兰 《设计课堂提问的五个原则》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201上总第67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