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声,一位著名作家。出生在江苏省武进区(现属郑陆镇)的一户农民家庭。他从小酷爱文学,受古典名着熏陶。但在中学时代因经济原因曾三次中断学业。
曾毕业于上海经济学院, 1949年入苏南新闻专科学校,次年毕业。先后在苏南文联、江苏省文化局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在《新华日报》文艺副刊任编辑。
1953年参加农村合作化运动。在文革期间,因发表了把宣言具体化的探索小说《不幸》,受到批判,被划成右派,遣送武进农村“劳动改造”,至1962年才重新开始文学创作。
1979年平反,重归文坛,并担任中国作协理事、江苏作协分会副主席。
1999年7月6日,高晓声因患肺性脑病在无锡逝世,享年71岁。
代表作: 《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不幸》。 高晓声檀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
高晓声最著名的作品,莫过于《陈奂生上城》了。这篇小说通过主人公陈奂生上城卖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的经历,及其微妙的心理变化,写出了背负历史重荷的农民,在跨入新时期变革门槛时的精神状态。该作品有着经典的情节设计、巧妙的叙事方式、生动的心理、行动刻画。作者阎纲评价道, 《陈奂生上城》全面地显示出高晓声的才气,使他在描绘农村面貌和成功地塑造农民典型方面占有新时期文学史上第一流的位子。
高老的故居,不在一片丰饶的地域,更不是一幢豪华的别墅,而是当代一座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破民房。墙体由许许多多的实心砖头垒成,白色墙漆经历岁月的风雨,已经发黄了,好几处都脱落了,露出一块或一片灰色的砖面。墙体上有两扇破旧的木门,墙面上方一排木头雕出的窗子,向外开着,都透出朴实的气息。房顶是木头架子搭成的,架子上铺满了一片一片灰色瓦片。
屋前有一块菜地,或许那时高老一家的菜许多都是这里种的吧。而到至今,那块菜地上还种着蔬菜呢。
就是这样的苛刻环境,缺出了高老这样的人物。即使坏境苛刻,即使家庭经济萧条,即使社会变革压迫,那又怎样?高老心中酷爱文学,热爱文学,抱有对无限的追求,不断努力,不断创新,敢于与不幸抗争,与强势力抗争,不怕苦难,终于,高老成功地成就了自己,实现了自己的追求与人生价值,更是成为我们的、郑陆镇的、常州市的骄傲,成为了一名人们心中“不朽”的作家。
对我们来说,高老已是上一个时代的人物了,但是,他身上的精神缺是每个时代都应该流传的。他虽身为农村人,缺热爱文学,抱有自己的理想追求,遇到不幸也不退缩,迎难而上,最终实现,成为一位大人物。那么,同为农村的我们,为什么不行呢?抱有“追求”,不断“追求”,冲破重重困难,迎来的,将是无限美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