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文琴
片段描述: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情境1:如果有一个乒乓球掉进了洞里,你可用什么方法把它取出来?(不能直接用手取)
情境2:气球为什么能腾空而起?
情境1采用演示实验,情境2采用多媒体动画,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以上两个情境得出浮力的概念、方向。同时让学生感受浮力并举例。
2.猜想
猜一猜:刚才在水中上升的乒乓球,在空气中上升的气球都受到浮力作用,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受不受浮力作用呢?
3.设计与实验:利用桌上的测力计,水,石块,通过实验判断浸入水中的石块是否受到浮力?
4.分析与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石块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得出称重法计算浮力的公式“F浮=G-F’”。
下面探究浮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1.通过演示实验提出问题:
演示:两块同样重的橡皮泥,一块做成球形,一块做成船形,放入大烧杯中,球下沉,船浮在水面上,同样重的橡皮泥做成船能浮在水面上,做成球形会下沉,是因为受的浮力不同,而浮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2.猜想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尽可能让学生提出更多的猜想:有的说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有的说可能与物体的重力有关,可能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可能与深度有关,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可能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等等。通过师生共同分析,排除一些因素,剩下的采用分组实验探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有些同学的其他猜想不能立刻加以否决,教师应适当地加以提示和引导,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3.设计实验
利用桌上的器材:测力计、石块、盛有纯水和浓盐水的容器各1个设计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浸没的深度、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是否有关。这里应向学生渗透控制变量法,如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浸没的深度是否有关,应保证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同时提醒学生这里测量浮力用称重法。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这儿采用分组实验,将实验数据分别填入下表中。并让各组派代表将数据填入表格中,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反思与评价:
这堂物理课,体现了“有情有智”的情智课堂的特点。主要亮点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惟呢!
二.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三.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启发、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