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四(下)第22-23页的例题,第24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让学生在由实物到图形的抽象过程中,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课本第24页第3题:
2、在我们的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可真是无处不在。三角形是我们过去认识的图形,这里面还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要通过动手操作,自己来探索发现。(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二、组织探究:
(一)认识三角形
1、做三角形。
谈话:看来三角形在我们生活中确实有很多的应用,同学们,你能利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做三角形,并组织交流,指名说说做的过程和想法。
2、画三角形。
请学生先在头脑里想一想三角形的形状,然后在作业本上画出三角形。
3、说明并板书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讨论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点。
交流后明确 (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4、在点子图上画两个三角形:第23页
以图中的点作为三角形的顶点;画完后说说个部分名称。
(二)探究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1、设疑
几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三条线段一定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讨论,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折饮料管初步感知
请学生将饮料吸管任意的折成三段,看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活动后,师谈话:有的同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同学却不能,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哪位同学有勇气展示自己没有围成三角形的作品?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老师为难了,有的同学认为……然而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想,口说无凭吗,那就需要我们用实验来检验。
3、合作探究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小棒,有3厘米、4厘米、6厘米和9厘米的小棒各一根。
(1)各小组测量4根小棒的长度。
(2)小组合作,任意取三根小棒围三角形,并且记录好每次选用的小棒的长度以及能否围成三角形。
学生小组活动,并填写好表格。
第一根小棒(cm) |
第二根小棒(cm) |
第三根小棒(cm) |
能否围成三角形 |
|
|
|
|
|
|
|
|
|
|
|
|
|
|
|
|
(3)汇报交流结果。
4、引导小结
师:通过这四种情况,你们发现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应该有什么关系?
讨论交流后,总结出: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解决问题,发展新知。
1、下面哪组中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呢?为什么?
总结窍门:只要看较短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
3、把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线串成一个三角形,能做多少个?如果每小段都要剪成整厘米长,能剪几个?
4、玩一玩: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其中的两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那么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第三根小棒可以有多少种情况?
学生通过操作会发现:第三根小棒的长度在4厘米与16厘米之间,它有无数种可能。
四、课内总结,课外延伸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2、(课件演示)摇晃的椅子加了一根木棒就稳了,艾非尔铁塔高一千多米,这么多年依然雄伟壮观……这到底什么原因呢?其实这就跟三角形一个重要的特征有关,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查查资料研究研究。
你知道了哪些知识?你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知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