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P38、39及练习九第一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会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观察、比较、交流和思考,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探索中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难点: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的图形放大和缩小。
教具准备:课件、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对比导入
师(出示照片):认识吗?想不想看得更清楚?
课件演示: ①宽不变,拉长;②长不变,把宽拉伸;③长和宽按
同时放大相同的倍数。
师:你能帮老师选择一幅最好的送给我的好朋友吗?
谈话:为什么不选择这两幅变大的照片呢?
媒体演示:隐去两幅变形的照片。
师:这一幅图变大了,但形状没变,我们在数学上称之为图形的放大。 (板书课题)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放大的规律。
二、数形结合,探究新知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这幅照片在放大时,长和宽是怎样变化的?
媒体隐去图像,留下两个长方形。
谈话:要研究长和宽的变化规律,要知道什么?
媒体出示长和宽的数据。
师生共同列表整理数据。
师:①根据数据,你能说出放大后图形的长与原来图形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呢?
②把所有的边都扩大到原来的两倍。
③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来描述一下放大后图形的长与原来图形长的关系吗?宽呢?
师:指出对应边之比为2:1。
小结:像这样,放大后图形与原来图形对应边之比是2:1,就说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板书:按2:1的比放大)
追问:①按2:1的比放大后,图形有什么变化呢?
②后项1表示把什么看作1份,那么2呢?
③如果把一个长方形按照3:1的比放大,你会吗?
媒体出示例2及思考:
①把这个长方形按3:1的比放大,就是把这个长方形的每条边长放大到原来的( )倍,放大后图形的长是( )格,宽是( )格。学生操作,展示。
②把这个长方形按3:2的比放大,就是把这个长方形的每条边长放大到原来的( )倍,放大后图形的长是( )格,宽是( )格。媒体演示。
谈话:图形可以放大,也一定能缩小。如果把这个长方形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方形会有什么变化呢?
1:2表示哪两个数量的比呢?
学生操作,展示。
引导比较。
问:在把这个长方形放大和缩小的过程中,要做一些什么?
(板书:所有边)
观察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小结:正因为是把原来图形的所有边长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与缩小,所以,图形经过放大与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而形状不变。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完成练习九第1题。
填一填,说一说。
小结:图像放大或缩小时要注意什么?
2、比较图形平移、旋转和放大、缩小的联系与区别。
3、引导观察放大后比与缩小的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把原来图形的边长份数看作后项,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的边长份数看作前项;
不同点:按比放大的前项大于后项,按比缩小的前项小于后项。)
师生练习:按1:3( );按3:2( )
按4:5( );按1:1( )
4、动手操作。
①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操作,指名汇报。
引导思考,所有的边都按2:1放大,那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
②按1:2的比缩小一个半径2格和圆。
提示: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的?
引导比较周长的变化。
四、拓展延伸,全课总结。
1、介绍并欣赏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应用。
2、总结:
这节课学完了,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