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分内容教学得数是6、7的加法,它是在学生了解加法的含义和学习了6、7的分与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从前面的“一图一式”过渡到“一图两式”,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首先从复习导入,运用摘苹果和夺星游戏巩固了5以内的加法和6、7的合成,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为本节课的学习进行了很好的铺垫。
例题从植树这一公益活动引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迅速转入数学学习,并首次让学生看着图意提一个数学问题,并用文字呈现“一共来了多少人植树”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画面,领会蘑菇卡通和萝卜卡通说出的不同加法算式:5+1=6、1+5=6,使学生认识到这两个算式都表示把5个和1个合起来或把1个和5个合起来,都可以算出“一共来了多少人”,让学生初步感受交换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的加法交换律。接着又出示了试一试的情境图,让学生说图意、提问题、列算式、谈发现,进一步认识一图两式和加法交换律。
“想想做做”第1题,没有让学生操作学具,而是独立看图观察思考,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学会计算在例题和“试一试”中未涉及到的其余得数是6、7的加法算式。接着就安排了一个补充练习,快速回答,目的是让学生用感知的加法交换律训练口算,提高口算技巧。第3题听童话故事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在乏味的练习之后出现“青蛙练习跳伞”这样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感,顿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次被激发,巩固得数是6、7的加法计算。然后引出第6题,这是一道开放题,通过看图填不同算式的练习,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得数是6的加法算式,感受这些算式的排列规律,在此之后又增加了一个说7的加法算式教学环节。紧接着安排了“和小蜜蜂交朋友”的游戏环节,调节了学习气氛,又一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这儿故意设计了又三个得数是5的小朋友找不到朋友,牵引出“想想做做”第4题,通过题组练习,让学生体会算式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掌握规律,灵活计算。最后设计了一个生活拓展题:超市购物,这是小朋友最熟悉的身边的数学,我安排了两个层次:一是确定选购的商品件数和总价格;二是自由选择两件商品,算共用去多少元?这样既有扶又有放,让学生感到生活中数学的魅力。
课已经上下来了,反思自己课堂上的教学思路、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教学机智,在看看学生学习的效果,值得我认真思考:
1、如何把握好教学的难度?
新课程给了给予教师更多自主选择权,可也给广大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如今天这节课我组织学生观察算式“想想做做”第4题时,试图让学生发现规律:在加法中,一个数不变,另一个数越来越大,结果也越来越大,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来简单表述,又安排了应用这一规律设计了不想分成根据上面算式的得数,计算出2小道题的得数,虽然我注意了学生规律的发现、概括,但从教学反馈来看,效果不是很理想,看来应更多地站在一年级的朋友的角度去设计问题,给学生一个适合的“难度”。
2、如何让练习更有效呢?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图文结合的练习,如青蛙跳伞图(想想做做第3题),蜜蜂送蜜图(想想做做第6题),我也力图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可是我们的学生并没有给我的语言所吸引,我想可以是我的语言不够儿童化,生动化,更重要的是要有具体的活动,因此我想如果把这些青蛙、小蜜蜂图片打印剪下来,让学生自己上台移一移、分一分、说一说、评一评,增加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和语言交流的氛围,在活动中巩固知识,锻炼能力,相信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