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设计情境 促进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武进区郑陆中心小学 羌春霞
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听了徐卫国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我受益匪浅。
一、有效设计情境,促进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在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认识计算的作用。《标准》特别强调了计算与情境的关系。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智力达到最佳激活状态,沟通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具体形象与概括抽象的联系,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和认识数学。
徐老师在本节课中创设了“为员工买工作服共需要多少钱”这个情境。学生在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两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为下面进一步研究理解乘法分配律提供了现实材料。
众多的情境设计,教师往往过多考虑的是情境的生活性和趣味性,忽视数学学习中情境的设计要能促进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体现对算理的支撑作用。本节课,徐老师强调从乘法的意义人手,得出乘法分配律,学生不但知道为什么乘法分配律会成立,而且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比较容易理解,理解比较深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从而建立数学模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数形结合,渗透建模思想。
从买工作服引入,学生通过观察、探索、计算、猜想、验证等一系列活动发现了乘法分配律的一般形式:(a+b)×c=a×c+b×c。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徐老师并没有停留在对乘法分配律的文字归纳上,而是进一步让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来解释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如“写一写这样的等式”等。
从具体的形出发,抽象出数的运算,又回到形来解释运算的含义。通过对乘法分配律几何意义的理解,数形结合,循环往复,对运算算理理解的广度、深度、贯通度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将有助于学生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
另外,这节课我觉得徐老师在让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的好处这一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可能是四年级的内容借三年级学生授课的原因,一节课下来学生只是对乘法分配律的“形”有了一定的了解,而对其价值没有充分的体验,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如可在练习设计中有意识地突出这一方面,让学生在正、反两方面的练习中,充分地感受乘法分配律的妙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