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城扬州,有一群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老师们,自觉自愿情投意合地走到一起,讨论研究一个叫做“亲近母语”的课题,他们的目的就是想在孩子的心灵上播下读书的种子,然后让他们的心中萌发出知识、智慧和爱的花朵,他们各自埋头苦干,努力耕耘自己的一片教育园地,又招来全国各地的同行,有北京清华附小的窦桂梅,有合肥62中学附小的薛瑞萍,有海门实验小学的周益民,有南京的、有西安的、广东的、上海的、福建的、浙江的……,人越聚越多,声势越来越大了,形成了一股“读经典的书,做有个根的人”的儿童阅读之洪流。现在,在他们的领头人徐冬梅和窦桂梅的主持下,编成了这一套《儿童阅读指导丛书》共六册。今日我手捧着六本新出版的好书,如同捧了一笼热气腾腾的扬州包子,吆喝着
“我很小的时候,在一所很小的学校读书,小到没有几间教室,没有一张凳子(凳子是我们从自己家里带来的)小到没有几个老师是正式的,那时,我们的生活是贫瘠的,精神更是贫瘠的,心灵空白的连杂草都不长。到了四年级,教我们的老师换了,是一位身材较高,皮肤白净的
另一位小学语
在学校的班级里上课,不就是读书吗?——发出这种疑问的人是太外行了。在今日的教育体制下,上课时的读书是为了应考,而“班级读书会”则是“众人聚在一起读书,然后通过语言的表达交流,分享彼此不同的观点,使自己的阅读认识加以提升。因此读书会的‘读’是不需要像课文的阅读那样‘透彻’,也不需要像准备考试进行的所谓阅读训练那样辛苦得但也不是任意浏览的态度来翻阅,必须多用点心去了解与吸收其内容;读书会的‘书’是阅读的材料,狭义的书是以文字为媒介的书或短文,广义的书涵盖电影,艺术等非文字材料。读书会的‘会’指的是两人以上的交流,分享与讨论的聚会。”——如今这样的“读书会”已遍布扬州市内市外许多学校的许多班级,正在向江苏、浙江各地蔓延,而且还出现了“家长读书会”、“教师读书会”、“亲子共读俱乐部”。海门实验学校学校的
这一套丛书中的最后一本《我们班的阅读日志——做一个自觉的儿童阅读推广人》,是
在一个寒假,一、二、三年级老师共同给家长们写了一封信,信中希望家长们过年时间给孩子买一本好书,——《爱的教育》,并且和孩子一起读,读完后“开学时请将您的阅读心得和孩子的寒假作业,一起交给老师”。
有的家长写好叫来了。书中有一篇写道:“本来准备进市买《爱的教育》这本书的,没想到家门口就有。匆匆给孩子买了一本,带拼音的那种,让孩子自己试着读,他似乎连一点儿兴趣也没有,我翻了翻那本书,说真的,对一个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本书似乎深奥了一些。我决定改变方式,自己读给孩子听,孩子不懂的地方,我就给他解释,还逐渐接受了这本书,好奇的问这问那,读到《卡隆的痛苦》那一篇,我不由自主地充满感情去读,他聚精会神地听。我一口气读完了,他还静静的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我惊讶于他的安静,仔细看他的眼睛。我不敢相信,这个只有七岁的孩童眼睛里居然有泪水——饱含着泪水,他喃喃的说了句:‘卡隆真可怜。’我从新审视手中的书,这才感觉到这本书的力量是如此巨大,巨大的可以震撼一个不懂世事的孩童的心灵,让他幼小的心灵体会到爱的含义。我会把这本书继续读下去,我要和孩子一起寻找爱的真谛。一(1)班杨雷霆父亲”
还有一位家长,鲍秉轩的母亲,拉着
读完这一套书,我想:有他们的努力,我们孩子的心灵会布满阳光的,会播下爱的种子,生长出智慧和理想的花朵的。
有他们的努力,被僵硬的考试体制封冻着的中国教育会渐渐融化为潺潺春水,滋润着每一个老师和学生,以及家长的心田的。
有他们的努力,阅读量的世界排名,我们会渐渐上升,我们再也不会可怜地想用“阅读节”来挽救全民不读书的尴尬境地。
他们是小学老师,但他们正努力着,去做启蒙大师的事业。
商友敬
2007年5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