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我们的教育,也越来越偏离了教育的本真,变成了一种知识的灌输,而不是文化的传承。
现在有句话在流行,那便是“有知识没文化”。这样的话看似荒诞,却很有现实感。大量充满教化和说理的文字夹杂在给孩子阅读的文字中,给孩子一种严肃感和森严感。我们的教育太过教训也太过理性,使我们的被教育者一开始就被规定在一个规范的模式中,稍有偏离,就会被召唤回头,学习成了没有个性的苦工。
当教育丧失了自身的魅力,当读书成了一种痛苦,当家成了一张餐桌一张床,当老师成了一名工匠……当教育忽视了儿童情感的体验、生命的体验,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那些参加完中考、高考的孩子会疯狂地撕碎他们的课本,付之一炬;为什么那么多成绩优秀的孩子进入高校以后会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什么离开父母并没有什么忧伤,父母成了很多孩子的取款机;为什么同学之间稍有不合就会引发战火,遭遇一点小小的挫折就轻易抛却自己的生命……因为原本该灿烂的年华却因为这未来的锦绣而灰暗,而到手的东西也许根本就不是孩子自己真正需要的。关注的只是孩子的成绩与将来,我们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灵与现在,如同忽略了股市里的巨大风险。
一个不关注儿童精神世界的民族,一个不注重儿童文学建设的民族,是一个不可能强大的民族。
如果一个孩子不能按其年龄特征,满足他当时的发展需求,那么他就会被困在那个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