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不是可今天读可明天读、可此生读可彼生读,而是每个学生必须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直至终生
很显然,这里强调的是两个“每”:一个是每位学生都要读,一个是每天都要读。这是我们课外阅读指导方略的要旨和灵魂,是我们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和理想境界。身为人师者,只要还有一名学生不读课外书,就应当放心不下,甚至食不甘味;身为学生者,只要有哪一天未坚持课外阅读,就应当像失去了什么,甚至坐立不安。这就是我们对读书理想境界的形象描述。
就一个学校或一个年级、一个班级而言,如果“指导”来 “指导”去,始终只有一部分学生坚持课外阅读,另一部分学生不能坚持;在这一部分学生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么,这样的“指导”就无成功可言。有人或许会说,“无成功可言”是否言重了,可否说是“部分成功”呢?我认为,与其说是“部分成功”,不如说是不成功。坦率地说,在课外阅读上,即使不做任何工作,不加任何“指导”,都会有一部分学生“自发”地坚持阅读的。因此,我认为只有能够引导学生“全员”“每天”地阅读,才是课外阅读指导上的真正成功。
时常有人向我发问,要求每个学生每天坚持课外阅读,是不是有点绝对化了?我说,一点也不绝对化。道理很简单。对于课内学习,提出“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等要求,大家都习以为常了,没有人说它绝对化;为什么到了课外阅读,提出与课内学习类似的目标要求,就冒出“绝对化”的问题呢?归根结蒂,还是课外阅读的“入宪”观和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的“并重”观、“互促”观没有确立所致。这不是绝对化的问题,而是实实在在的“面向全体”的全面性和彻底性的问题。因此,只有在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上都能面向全体、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的教师,才是对学生终生负责的教师;只有让每位学生每天坚持课外阅读的学校,才是对学生真正关怀的学校。
让每位学生坚持每天阅读,更深一层的意义还在于,学生今天在学校能有每天课外阅读的习惯,明天走向社会就能有每天工作之外阅读的习惯。果能如此,一代终生学习、自强不息的新人,不就培养出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