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素读”、朗读、背诵、朗诵还不是一回事。我想许多老师并没有这么严格的概念,把它们区分得这么清楚有何意义?这跟“素读”经典有关系吗?
陈:弄清楚这些概念对语文教学还是有一定的帮助的,比如,可以把朗诵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即兴表演,在小学阶段,有些孩子不一定能学得会朗诵或本身尚欠朗诵的才能都没关系,但必须学会朗读,并且养成“素读”的好习惯,目的是背诵一定量的文字。另外,知道这些概念之后,就不会在课堂上陷入读的盲区,消除小学生对开口读的畏难情绪。当我们总以艺术家朗诵的形式来要求孩子们读书时,实际上,是要花很多时间排练的。我知道欧美的许多学校把朗诵作为一门单独的艺术课,而语文课只是教读书,教语言的习得和运用,而不是教语言的“表演”。
经典作品为什么要用“素读”的方法呢?这跟经典作品的特质有关系。我们一生中邂逅的文字不胜其数,然而,能对我们有影响的书籍必是经典作品。意大利的伊塔洛·卡尔维诺是我最崇敬的当代作家之一。我喜欢他的小说,也喜欢他的其它论述性文集。,他的《为什么读经典》虽然属于学术论集,可是,因为他那罕见的文字天赋,其中的许多章节我都吟诵过。在这部书的序言中,他对“经典作品”作了十四条定义,每一条都注释得非常精准。比如,第三条是这样定义的:“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他这样解释:“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她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一个人的成年生活应有一段时间用于重新发现青少年时代读过的最重要的作品。”
经典作品是我们精神世界的种子,只有把种子深植心田才会有生根发芽茁壮的可能,否则,再好的经典“种子”都只能是燕过无痕、行云流水般逝去,不可能有被我们“重新发现”的机会。因此,经典作品只有经过“素读”,装进我们的记忆深处、成为我们想忘都不能忘的内容才有功效,一般的读,作用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