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们来讨论这个习作表达,是不是首先应该弄清它的概念。习作到底是什么?我这样理解的,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写作,这就是习作。
习作,应当习得什么?习写作的技巧?习谋篇布局的能力?还是习修辞之妙?抑或其他。我想起了这样一件事:去年浙江诸暨9岁男童郦思哲写的一篇标题为《妈妈回来了》的作文荣获首届冰心作文奖一等奖,引起了社会的轰动。他是这样写的:“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文章只有短短107字,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精彩的描写;然而,就是这篇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作文”,击败了来自海内外的几千篇作品,赢得了“冰心”的青睐。当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想是什么力量打动了“冰心”奖的评委?答案恐怕是唯一的:那就是真情实感。真情实感是写作最重要的起点。对孩子来说,学习写作,也是学习一种生活态度;真实、真情实感,理所当然应成为评价作文是否有价值的首要标准。我又想起秋天去无锡参加“滨湖之秋”活动时,《小学语文教师》的编辑李振村老师谈到的一件事,他说曾经去一个学校考察,这个学校在作文教学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便给实验班的学生出个题目,他们都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一篇精彩的习作。这个发现让他们高兴极了,因为大家都以为找到了作文教学的捷径,如果推广开来,那么作文教学这个难题就可以被攻克。可是后来,他们发现了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有一定模式,写景的文章,怎么开头、结尾,写事的文章,又怎么开头、结尾,这一发现,让大家终于明白过来,写作没有捷径可走,所有在捷径下诞生的文字,都是没有情感的,没有情感,作品便没有价值。所以我们要教给学生的,首先应当是学会书写真情。
我们再来看刚才那个9岁男孩的作文,他写得其实就是生活中等待妈妈回来的这样一件事。这件事可能很多同学都经历过,可是为什么大家没有想到这样来写呢?这是不是又从另一个角度给了我们启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现在的学生生活太单一,作文没什么内容可写,这并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但是否真的一点内容也没有呢?我看也不尽然,《莫泊桑拜师》一文中,福楼拜以观察马车为例教导莫泊桑怎样学会观察这个情节我想大家都深有感触,所以,并不是缺乏内容,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如果能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那么习作表达的内容就会显得丰富多彩。至于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我想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必不可少,比如学校组织的活动、教室里的突发事件、读到的一个故事、课堂上的一个小插曲、一期印象深刻的电视节目、街市上的一个见闻……凡此种种,都可以成为习作的素材。当教师和学生一起遇到这样的事件时,要及时指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这样学生就慢慢明白了,生活中可以写的内容原来很多很多,只要学会积累。
那么是不是有了素材,就能写出好文章来呢?还不一定,这里还有一个怎样表达的问题。还是刚才的男孩,如果他就写:妈妈出差了,我想妈妈。这样的文章是不会打动人的。可是我们自己也有这样的感觉,明明心理情感很丰富,却表达不出来,这是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这是缺少积累。人们常说“厚积薄发”,积得不多,何以能发?所以多读书,多积累,才能更好地表达。比如我在读书时受到启发,大凡写得好的作品,作者在写某种心理活动,或描述情景时,总是能由此及彼,恰当地加以形容,如《鲁宾逊漂流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因为,我跑进这藏身之所时,心理恐怖之极,就是一只受惊的野兔逃进自己的草窝里,一只狐狸逃进自己的洞穴里,也没有像我这样胆战心惊。当读到这里时,大家是不是想到了野兔、狐狸受惊拼命逃窜的情景,从而体会了我的恐怖?那个小男孩亦是这样,妈妈回来,他高兴,是因为妈妈能给他拥抱、给他讲故事,给爸爸庆祝生日;他想妈妈,会有哭的冲动。所有这些描写,是不是也勾起了我们自己对妈妈的想念,所以才特别感动?
习作表达,要思考的内容还很多,以上我只是对于习作表达的情感、表达内容的丰富性、怎样提高表达能力的一点思考,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