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读”过时了吗?
阅读的积累和“素读”的积累是不—样的。“素读”积累更以背诵为目的。有没有经过“素读”训练的效果有何不一样呢?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怕写作文?现代科学已经证明,记忆是智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任何的学习都不可能只凭理解而不依靠记忆,尤其是语言。而背诵量决定了一个人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强弱。
如今,我们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整整六年,耗费的精力全在几篇课文中,只为记住两千多个生字而鏖战不休。孩子读得太少,背诵得太少,积累太少,孩子的母语源泉几乎是干涸的,记忆中只有“床前明月光”“锄禾日当午”这样的几句摇篮诗,开口不能言,举手不能书,胸无点墨,这么薄弱的根基怎么能写出好文章来?
“素读”现在进行时
首先,在经典诵读教材的选编上,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比如,明清时期通用的蒙学读本,尤其是诗词,不仅是儿童识字的好教材,也是促进童蒙养成教育、培养语文兴趣的趣味读本,在低年级可大量背诵。除此,“四书”中的《大学))《中庸》篇幅不长,加起来才一万多字,且行文优美,章节严谨,是完全可以背诵的。《论语》《孟子》
中的精彩篇章或格言警句可以全背,而(《老子》才五千字,多是对偶或正反串连的句式,易于学生琅琅上口。
其次,现代课堂能否照搬古代的私塾授课方式?当然不能!那种以教鞭威吓为手段的枯燥乏味的模式已经证明不可行。就笔者的授课经验而言,运用多媒体和现代记忆方法,对古代的经典训练课堂进行改良,效果显著。
总之,要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多媒体,活泼有趣的激励措施,避免枯燥机械的强制性记诵。基于是集体授课的模式,就调动学生的兴致而言,笔者认为将“比赛”的方式巧妙地运用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会有很好的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