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启迪,在阅读中收获
常州市武进区郑陆中心小学 沈小云
有人说,20世纪的人类生活在三位思想巨人的影响下,马克思、佛洛伊德、爱因斯坦,这三位被认为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的伟人,都生于犹太家庭。据统计,从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奖到2001年的100年间,共有680人获此殊荣,其中犹太人或具有犹太血统者共有138人,约占20%。全世界一共只有1500万犹太人,仅占世界总人口的0.3%,而就是这个微不足道的小民族竟获得了20%的奖。难怪人们把犹太教育称为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
犹太教育如此成功,与他们对书籍的崇尚,对阅读的重视,有着密切的联系。犹太人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习俗,就是书橱一定要放在床头,而不能放床尾,因为他们视书为高洁之物,如果放错了位置,会被认为对书不敬而受到指责。犹太人十分珍惜书,孩子生日礼物总免不了有书,新婚彩礼总会有书。就是人死去后,坟墓里也要放书。因为他们相信,人死后,灵魂会在晚上出来读书。书坏了一定要修补,犹太人从不焚书,书旧得无法修补了,四邻聚到一起,像埋葬圣人一样恭恭敬敬地挖一个坑,把书埋掉。
在美国,不管是克林顿的“阅读挑战”运动,还是布什的“阅读优先”方案,都大力提倡阅读,美国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英国教育部把1998年9月至1999年9月,定为全国阅读年,全国各学校每天增加1小时的读写课程;日本早在10年前就积极推广儿童阅读运动,从英国移植了“图书起跑线”运动,鼓励新生代父母说故事给襁褓中的孩子听。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届大会将每年的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提出“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书”。
再来看看国内的阅读情况,根据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第6年下降,并首次跌破50%。06年10月,江苏省对三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其中有两项是关于阅读的,第一家庭藏书量,第二学生课外年阅读量。张家港市31%的家庭藏书超过了200本,11%的家庭藏书不足25本。课外年阅读总量在12本以上的学生占64%,在4-7本的占14%,1-3本的占2%。本学期我们学校也对三-六年级学生的家庭藏书和课外阅读进行的调查,33%家庭藏书超过了200本,8.3%家庭藏书不足25本,56.5%的学生课外年阅读量在12本以上,6%学生的年总阅读量不足7本。
说了那么多,你也许会觉得,还不如告诉大家阅读究竟能给你的孩子带来什么。
一、阅读能给孩子什么?
哪一个家长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将来能考个好成绩,上所好大学?谈阅读避不开功利的色彩。我们可以看看这几年高考的满分作文。无论哪一篇,都向我们传递了同一个信息:这些考生都有深厚的文字功底,他们的功底都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而是得益于长期的阅读积累。再进一步说,这种功底不是读几本作文选就能练就的,也不是我们小学和中学加起来的24本教科书能够给予孩子的,而是得益于读名著、读经典。教育部的新课程标准规定了课外阅读总量,小学初中九年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140万字以上。(低年段不少于5万字,中年段不少于40万字,高年段不少于100万字)
2004年江苏满分作文《赤兔之死》的作者蒋昕捷,5岁时候就迷上了听收音机里的《三国演义》连播。上小学后,开始阅读古典名著,《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尤其是《三国演义》,读了至少三四十遍,很多章节都能熟读成诵。举这个例子,我只想从一个方面来说明读书不是无用的,读课外书不是闲事。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功底的形成三分来自课内,七分来自课外,这是很有道理的。
当然,在教育的大环境下,阅读应该有更重要的责任需要承担。虽然阅读不是万能的,但是,现代的孩子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万万不能的。也许一些家长会说“我不想把孩子培养成文学家,我的孩子只要书本知识学好就行,不需要读那么多书。”这是对阅读的一种误解。并不只是文学家需要阅读,阅读可以给孩子语言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这是每个孩子都需要的。哈佛大学邀请杰出的儿童精神科医生罗伯特.寇尔开一门伦理道德课程,他的教案进度表中列出的竟然全部都是文学作品。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凡是好书,必定会在读者心中唤起对真、善、美的向往,这是一切好书所具有的共性。”皮果洛夫也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著名导演谢晋,曾经多次说到:童年时代的一套儿童文学丛书,影响了他一生。这套图书在他逝世前还摆放在他的书柜里。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孩子的心灵,给他们精神的底子,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为什么我的孩子没有良好的习惯?为什么我的孩子注意力不够集中?”“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很冷漠?很自私?” 当你为孩子的行为习惯而烦恼,当你为孩子深陷心灵荒漠而困惑的时候,也许阅读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二、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要从小培养。作为家长要为孩子的阅读作投资(经济投资、时间投资)。
1.给孩子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给孩子一张安静的书桌,一盏明亮的台灯,一个摆放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的书架。
2.给孩子提供源源不断的好书。建议家长们学习犹太人的做法,把书籍作为孩子最好的礼物。孩子生日,变送玩具为送书籍;孩子进步了,改奖励一顿肯德基为奖励一张借书卡。过年,变送一包压岁钱为送一套压岁书。
3.为孩子作好榜样。大部分家长都是愿意为孩子的童年阅读投资的。但他们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里买了很多书,孩子知识在买回来时新鲜一下,之后就束之高阁,根本不去碰了。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作为家长,你是否问一下自己,你有阅读的习惯吗?你和孩子共同阅读过吗?也许家长会说,“我们没有时间啊!”——其实,为孩子的童年投资,比金钱更重要的是时间。要让孩子喜欢阅读,家庭首先要有阅读的氛围,家长要做好榜样。记得十几年前,当我的孩子读一年级时,为了让孩子有一个静心阅读的环境,我们搬家时连电视机都没有带。每天吃过晚饭,大人看书,孩子也读书,坚持一学期,孩子自然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4.坚持与孩子共读。第一为孩子大声朗读。其实只要愿意,家长完全可以从酒店、美容院或者泡沫电视剧中节省下20分钟,坚持在孩子睡觉前为孩子朗读——从孩子出生,直到他渐渐长大。用这短短的时间,你可以和孩子共享亲情阅读的美妙,并且你还可以因此收获孩子的整个未来。如果你还是觉得没有时间,那么你没有权利责怪你的孩子不爱读书,不够优秀,因为你自己或许是某个方面的优秀人才,但你绝对不是一个优秀的家长。父母为孩子读书,应该从婴儿,甚至是怀孕时开始。研究表明3岁以前是孩子语言的最佳储存期,2~3岁时孩子语言能力迅猛发展的黄金时期。家长们,如果你以前还没有为孩子大声朗读过,那么从现在开始吧!无论什么时候,你的开始总还不算太晚。可能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认字了,应该让孩子自己阅读,培养孩子的独立阅读能力。其实对于小孩子来说,培养兴趣比培养能力更重要。因为一个低年级小朋友,识字还不多,字汇积累还不够,一本陌生的书里那些陌生的词汇会非常容易吓倒他们,从而使他们对书籍产生畏惧心理。第二,与孩子同读一本书。到了高年级,这种亲子阅读的形式,可以改成与孩子读同一本书,探讨同一个话题。家长要读读孩子书架上的书,只有这样,你才能引领孩子阅读的方向,才能指导孩子阅读的方法,才能跟孩子有共同的话题,才能激发起孩子的阅读兴趣。
5.注意一些细节。第一把书籍放在孩子能随手翻得到的地方。你要推荐孩子读一本书,不要用命令的口气“把某某书读完”,而是不露声色地把书防在孩子能够随意看到,随手翻得到的地方,还可以先跟孩子讲讲这本书里的有趣人物、感人情节等,激起孩子的阅读期待。第二,在大声为孩子朗读时,适当地重复读。重复出现的语言是最容易被人们记住的。重复读也有利于孩子积累词汇。第三,阅读时间以外的“无意”提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提及孩子书中那些可爱的形象。比如,你夸孩子聪明,可以说;“嗨,你真像那只聪明的小兔。”
三、孩子应该阅读哪些书籍
“看书总是好的”有些家长可能有这样的想法。其实不然,有些书对孩子没有好处,甚至是有害的,比如卡通漫画,比如色情暴力。孩子的视野一旦被这些东西占据,很多真正优秀的作品就很难走进去,而视野领域的侵占直接导致了孩子们精神领地的失落。我们提倡个性化的阅读,让孩子读自己喜欢的书,但书海浩渺,有当读之书,也有不当读之书,家庭和老师要加以引导。孩子的阅读范围可以放宽到文学、历史、地理、科技等各方面,但对于孩子来说,儿童文学是最重要的阅读对象。童谣、儿歌、童诗等朗朗上口的韵文,比较适合婴幼儿,到了小学阶段,可以读神话、童话、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名人传记、儿童小说、中外名著、科普读物等。家长在为孩子选择书籍时,要尽量选择经典,如经典童话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王尔德童话、张天翼童话,儿童小说,有当代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曹文轩、杨红缨等的儿童小说,还有《木偶奇遇记》《鲁滨逊漂流记》等一大批经典的外国儿童小说。为了便于孩子和家长的选择,我们学校还专门为低、中、高年段的孩子列出了一份推荐阅读书目。老师们可以与孩子的语文老师联系。
四、让孩子对电视网络说不
电视网络对孩子带来什么?当今社会,电视和网络几乎占据了人们的闲暇时间。电视网络的娱乐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确对人们的眼球有极大的诱惑力。但是电视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很多。
一、分散注意力。电视鲜明、直观形象、生动,深深吸引着孩子的无意注意,所以孩子在看符合口味的电视节目时,能长时间集中自己的注意,但正是因为看电视时,孩子的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所以常时间沉湎于电视的孩子的有意注意能力就非常欠缺,这些孩子往往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
二、不安心看书。在电视机前留恋的孩子,完全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孩子在快速转换的画面上,不深思,也不动脑筋,得到的是比较片面的、表面的知识,没有留下思考的空间。书本上循序渐进、系统性的知识,需要反复地阅读和思考。喜欢看电视的孩子,思考能力比较弱,对看书没有耐性。因为看电视比看书容易多了,所以他们通常会变得美誉耐心学习。
三、扰乱生活秩序。看电视、上网减少了孩子和朋友、家人交谈的机会。长时间看电视,孩子会疲劳,延迟就寝,睡眠不足,使第二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生活变得没有规律。另外影响视力,更糟糕的是有些节目不适合孩子看,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害。
专家指出,3岁前孩子尽量不要看电视,因为强烈的声光不利于孩子视力的发展。小学生平时适当看点电视是可以的,但是建议家长不要让孩子看成人的电视剧,不仅耽误时间,影响睡眠,还容易上瘾。小学生在完成了学习任务以后可以看一点新闻、科普节目、少儿节目,节目时间最好控制在半小时左右。家长有空最好和孩子一起看、一起讨论,能起到教育孩子、学习知识的效果,还能沟通情感。
但是现实生活中,因为种种原因,家长们仍然控制不了孩子看电视、上网,特别是放假期间。于是只能任电视、网络主宰孩子的整个时间和视野,主宰孩子的未来。我们应该在电视网络控制孩子的前途之前,先限制孩子看电视、上网的时间。怎样限制?首先,要限制孩子,你得和孩子说明限制的理由,讲清楚电视、网络的负面影响,避免孩子有过重的对立情绪。不过,在限制看电视、上网这点上,家长一定要坚持原则,即使孩子一时不能理解,也要强制执行。其次,和孩子共同商定看电视的具体时段。向孩子推荐一些绿色网站和主题网站。建议上学期间,每天半小时,休息日每天1小时。一般每周的看电视时间不能超过10小时。对于实在没有自控能力的孩子,应该干脆切断网络。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限制孩子,你得先限制自己。家长才是影响孩子的真正原因,而不是电视、网络。如果家长不让孩子看电视、玩游戏,自己却沉迷其中,你还有威信说服孩子吗?
把孩子看电视上网的时间节省下来,和孩子一起做游戏、散步、聊天、阅读,相信你们一家的生活品质会因此提高。
家长们可能都发现这样的现象,晚上,当你把电视机前的孩子赶回房间睡觉时,孩子会拿出一本书来翻看,因为没有哪个孩子觉得睡觉有意思。从中我们是否可以总结出这样的一个适合于绝大多数孩子的规律:电视的吸引力>阅读的吸引力>睡觉的吸引力。因此家长们,当孩子沉浸在电视节目和网络时,你不要说“看书去”你应该先规定孩子看电视上网的时间,等到孩子到时间关闭了电视电脑,他无事可做时,这时候,你再说:“让妈妈给你读一段好玩的故事吧!”他当然就很乐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