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真正的“生本”?无锡洛社实验小学的李勤校长在讲座一开始就对这个概念做了阐述,简而言之,就是认识生命、顺应生命、激扬生命、发展生命。据李校长介绍,她们是受了广东生本教育的影响才开始探索以生为本的语文教育的。
她们的做法主要是为学生搭建了大阅读、大积累、大思考、大表达的平台,关于阅读和积累大家了解得比较多,便不再赘言。而所谓大思考就是给予开放性思考的问题,组织学生围绕主题以小组交流、大组展示的方式进行阅读;大表达则是每天在晨读或课前一两分钟请学生轮流发言,并且每个星期有一个主题,或者“好书推荐”,或者“一分钟新闻”,或者“三分钟演讲”……我对这两点非常感兴趣,因为我们语文课其实就应当摒弃繁琐的问答,以一个关键的问题统领全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而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应当好好训练。于是我期待着他们的研究课视频……
结果我也没耐心看到完,大家争议也很大。是这样的,那位执教老师导入新课后请学生浏览全文回答问题:“课文中那些事实说明王老伯所说的剪枝中的确存在学问?”学生很快找到答案,紧接着教师追问:“这剪枝中到底藏着怎样的学问呢?”学生开始小组讨论,场面很热烈,问题就是交流的内容实在让我们不明白。有的学生说:“减少是为了增多,比如一些工人造房子,别人给他们的时间很少,他们来不及造好,如果多一点时间的话,就能造好了?”……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就这样以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减少是为了增多,且不说教师面对学生所举的不恰当的事例不加以引导,难道这种方式就是所谓的“以生为本”?诚然,教材只是个例子,但它首先是例子,脱离了文本,学生再精彩的发言只是“无源之水”。而且,我觉得对于一堂课来说,沉思默想很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小组合作会从改革之初的轰轰烈烈到现在的影影绰绰,因为大家都认识到了这一点。
课后互动时,同伴的质疑非常尖锐,李校长努力向大家传达她们的理念。她们的想法是正确的,我们的确应当以生为本,但怎样的方式才是正确的?值得大家深思。同时在我看来,任何一项实验,最初开始的时候总是磕磕碰碰的,但语文的宗旨是不能改变的,不局限于文本,但又不游离文本,在老师的引领下,在美丽的字里行间穿梭,读着、议着,不断发现迷人的风景。
不过我还是感谢李校长,因为我从她那里学到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