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到底可以走多远?
——参加“邱学华从教六十周年暨尝试理论研讨会”有感
常州市武进区郑陆中心小学 蔡红
上个星期五,我和钱校长、李校长以及邱学华老师在塾村小学时教过的学生钱书记一同赴江苏省常州市高级中学参加了邱学华从教六十周年暨尝试理论研讨会。
听说年已古稀的钱书记,我曾经的学生——钱轶娜的爷爷,居然是邱老师的学生,我暗暗吃惊,学生既已这般年老,那么邱老师一定是耄耋之年了。然而听钱书记介绍,邱老师只比他大五岁,他上了一年高中之后就到塾村小学做代课教师,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他几易岗位,从一名普通的老师到教导主任,再到校长,他能说会唱,能拉会弹,正是因为杰出的表现,所以五年之后作为优秀校长被选送到华东师范大学深造。钱书记在总结邱老师的成功经验时,说到了两个关键词:天赋和机遇,我以为再加上一个“勤奋”,或许会更恰当。
会议上,领导们衷心祝贺邱老师所取得的成就,而两位土族、蒙古族代表的发言更是不断撞击着与会者的心灵,他们用炽热、朴素、真挚的情怀讲述了邱老师给予的帮助,他们觉得感谢的话语要说上一天才够,然而每个人只有五分钟,那鲜红的锦旗,硕大的信封,精致的马头琴上,都镌刻着少数民族同胞对邱老师的真切感激。那种纯朴的气息像热浪一样席卷了现场的每一个人,大家鼓掌又鼓掌,也许那个时候,蓬勃的民族团结力量真正鼓舞了人心。那一刻,我明白了,一个人,只有当他思考的不再只是个人的时候,他才能真正实现价值。
随后,邱老师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21岁的时候被保送至华东师范大学深造,80年被江苏省教育厅指名委派至日本考察,随后几次三番请辞常州师范副校长职务而一心致力研究的愿望得到领导首肯,这些都让他深深地感到被信任、被肯定的幸福,所以,“报效祖国”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从他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人生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他即使在研究的过程中屡次遭遇失败,但丝毫不觉气馁,虽然不被理解,但依然奋勇向前,尽管如今已是硕果累累,却依然不断跋涉。那一刻,我明白了,为什么有的人淡泊名利,是因为在他心里,只有自己追寻的目标,为了追寻的真理,他无暇顾及其他,在真理面前,一切都是那样渺小。
“不要告诉我,请先让我试一试”,这是尝试教育的核心理念。在新课程走过八年之后,我们再来聆听这些,再来接受先哲的教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难道还会无动于衷吗?不要埋怨学生不会学习,不要责怪他们不肯发言,不要轻视他们反应迟缓,我们该问自己:“我给学生尝试的机会了吗?”在“神秘的黄金分割点”一课上,我们看到起初安静、沉默的学生,到最后是怎样的生气勃勃,难道这不就是尝试、鼓励的魅力吗?这样,学生充分参与着的课堂,减负增效还担心做不到吗?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想起成尚荣先生的一句话,他说:“我们追寻着地平线,每向前走一步,地平线就向后退一步,似乎永远也到达不了,但是在不断向前的过程中,你总会离它越来越近,你走过的路会越来越长。”于是我又想,一个人,到底能走多远?距离无法度量,但是生命可以见证。
这就是我,与会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