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有感
今天一共听了七节课,一边听我一边不断惊叹:真的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啊!
我觉得感触最深的是这几个方面:
一、潜心会文,才有创新。
还记得孙双金老师在备《泊船瓜洲》这首诗时,他反反复复地诵读,
最后产生了智慧的火花,从“还”字上找到了契入口,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悟出离家近“应该还”;从“春风又绿江南岸”品出离家久“更改还”;然而又从“明月何时照我还”析出思乡切却“不能还”。在为什么应该还,更改还而却不能还的寻觅中,师生情感、智慧的交融互动达到了诗意赏析的最佳状态。而以“还”为诗眼的别出心裁的设计使得这堂课显得与众不同。所以,很多课,包括今天那些给人眼前一亮的课都有创新之处。
如《黄鹤楼送别》,那容易被人忽略的杨柳依依和点点白鸥,在周老师看来,都是李白对孟浩然的思念之情,那借景抒情的写法被周老师演绎得那样自然而流畅,尤其是行之课尾,周老师追问为什么文中说是“白帆”,而诗中却说是“孤帆”时,更是将李白对孟浩然的情意推至极点,叫人心动;又如《詹天佑》,在学习“开凿隧道”时,我们一般都会采用画图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然而蒋老师却难能可贵的抓住学生画线不精确的问题引导学生再次感悟詹天佑说的话:“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难能可贵的是蒋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八达岭的设计图时,抓住了学生从山顶往下打井的常规想法,启发他们思考应该从哪里打才能省时省力,从而悟出只有从两座山的山谷同时往下打井才是最佳途径,而事实上也是如此;再如《蚁国英雄》,老师从我们对蚂蚁的常态看法“区区弱者”契入,到最后完成“蚁国英雄”认识的改变,直至学生道出包含哲理的语句:“人总有弱小的一面,但也有强大的一面”,可是说学生已经完完全全成为作者的知音,说出了他藏在文字背后的心声……
我在赞叹这些教师别具一格的设计时,也深深地知道他们是花了多少时间,多少心思在这上面。是的,唯有一直琢磨才会产生灵感,唯有潜心会文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才会萌发创新的火花。
二、语文老师,应多才多艺。
薛瑞萍老师曾胸有成竹地说过:“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她能说这样的话,自是源于她深厚的文化素养。然而我们,能说这样的话吗?更为甚者,除了应当具备良好的学科素养,语文教师还应一专多长。比如今天周老师在课堂上就露了一手,清唱古诗,还带着学生来学一学,这样不仅能得到学生的敬佩,更激发了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语文老师,能唱一唱,画一画,写一写,诵一诵,那么又会在课堂上给学生制造多少惊喜呢?所以,我想语文老师必须要有自己的专长,而且还要培养广泛的兴趣,唯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三、专业成长,依赖团队。
诚如张校长所言,今天所展示的,除了教师个人的素质,还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