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堂”应立足于“以生为本”
在课堂教学生态中,学生是最基本、最活跃的“细胞”,学生在课堂上要渡过自己的几年、十几年的时光,这时的课堂体验再也不只是知识本身,更是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在这段时间中,学生不仅要为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还应当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接受教育不只是为了升学和谋生,更是为了人格的完整,为了个人的终身学习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构建生态课堂,必须尊重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在数学生态课堂中,教师要真正维护学生的话语权:发言、插话、质疑;探究权: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反思,自我建构;选择权:课程、内容、方法、伙伴、时间、地点。实现六个转变:转变课堂功能——变单纯的传授知识的场所为师生合作交往的场所,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转变教师角色——变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学习成果的评判者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引导者、全面发展的促进者及学习的伙伴;转变教案的设计思路——变以课本知识为本的教案设计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案设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单一的接受式为主的学习为发现式、探究式、合作式等综合性的自我建构学习;转变信息的传递方式——变单向的线性的信息传递为多向的互动的网络式的信息交流;转变评价的方式——变单一的量性的终结性的甄别评价为多元的质性的形成性的综合性的激励评价。
“水至清无鱼”的典故说明水至清就无鱼生活其中,反之水至浑生活其中的鱼也会死去。课堂教学亦如此,它既应该遵循生物界的自然规律,更应该遵守人的知、情、意、行规律,要在“平衡——失衡——新的平衡”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不仅使知识技能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个体,而且数学思维得到了发展,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渗透,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辩证唯物意识进一步增强,使学生数学素养与生命质量得到整体提升。
叶圣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就像栽培植物那样,是让植物自然生长,而不是像工业那样用模具去铸造成批的产品或机械零件。面对植物的种子,你只要准备好土壤、肥料,充分利用好阳光和水分,顺其内在的生长规律,相信种子内在的力量,它们一定能顺利的发芽、开花、结果!
在数学生态课堂的教育实践中不仅使知识技能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个体,而且数学思维得到了发展,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渗透,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辩证唯物意识进一步增强,使学生数学素养与生命质量得到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