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态课堂”,教师要树立几个观念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而培养出来的人才,又要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发展。课堂教学是影响学生数学能力形成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学习环境。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计划和一切教学活动的完成,主要而且是必须要依靠课堂教学,学生人格的完善也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而数学课堂“生态环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强调的是构建一种动态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要构建生态的课堂环境,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传统的观念往往将教师视为“真理的化身”、
“知识的权威”,强调的是学生对教师的服从,教师的使命是“传道授业和解惑”。 受此观念影响,教师自然成为课堂的主角,课堂教学过程成为教师按自己的认知水平牵扯着学生鼻子走的过程。现实生活中,由于现代网络、媒体等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作为教师应该意识到:教师的一桶水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在学生的需要,教师应做一条流动的河,是与学生一样需要不断发展的生命个体。
首先,教师应该自觉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努力成为涉猎广泛、博学多才的“先生”,努力成为学生求知过程中富有经验的组织者,做学生的求知伙伴。其次,教师还应摒弃不合时宜的师道尊严,鼓励学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坚持民主性原则,发扬教学民主,将自身角色定位为“平等中的首席”,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打破陈规,允许学生插嘴,让课堂上多一些民主,少一点纪律约束,要使学生自觉参与讨论,畅所欲言。教师要善于通过通过利用学生的插嘴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和谐的交互活动状态,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愉悦感、安全感和尊严感。通过师生互动,在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中,积极地与学生的心灵共舞,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传统的学生观将学生简单视为知识的接收器和
存储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将学生视为活生生的人,要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认知水平等),要照顾到他们作为人的主观感受和生命需求,要意识到学生天生就有求知的本能、上进的欲望和自我发展的生命冲动,给学生选择的自由、说话的权利、自我的表现的机会。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导之以情,让学生肯学;激之以趣,让学生爱学;晓之以理,让学生主动学;授之以法,让学生乐学。整个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活动,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愿望的激发,使学生的活动多样化。
面对个性鲜明,千差万别的学生,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学生在快乐中脑思、口说、手动,主动地学习,愉快地接受并完成学习任务, 使学生在充分、全面的活动中受到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在快乐中培养和提高自己能力,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的舞台。
(3)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它是教师的教本,学
生的读本。传统的教材观唯教材教参是从,师生都是教材教参的“奴隶”,往往不敢越雷池半步。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应该既要坚持和利用教材,同时又要保留审视和批判的眼光。而不能把教材、教参当成僵死的教条,要敢于质疑,灵活处理,而不能被它束缚手脚。
教师在选择教学素材时既要适合社会规范的要求,更必须尊重知识生成规律和学生学习的特点。必须“精选”教学素材,使数学知识能真正进入学生视界,只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素材,乐于接受和感悟的知识才是有生命的。
(4)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心理学家认为,人总是有一种成功的欲望,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由此可见,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可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期待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和发展。学生会按照期待的方式来塑造自己的行为,学生的行为反过来又会强化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对教学无疑是极为有利的。
所以教师极富感染力的表扬与激励,可以使课堂顺利进展,学生学知识、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