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堂:别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看
——尊重已有知识,关注渐进历程
郑陆中心小学 沈林武
引言
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别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看。”
情景
五年级的《长方体体积计算》教学片段:
由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组合图形,让学生说出现在的体积是多少?并且追问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脱口而出(12立方厘米)老师又追问:你怎么知道的?用长×宽×高,也就是2×3×2=12平方厘米。
“其他同学有什么意见?”
异口同声地说:“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老师紧张了,着急中笑了:“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我已经预习过了。”“我是自己看书知道的。”“我爸爸教过我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
老师对同学们预习的好习惯大为赞赏了一番,继而话锋一转,“神秘”地一问:“你们都确信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那么,谁来做小数学家,用手中的学具来证明一下长方体体积就是等于长×宽×高吗?”同学们的情绪被完全调动起来,他们按照平时的分组,迅速拿出了已经准备好的小正方体学具,有序地拼摆着,并认真地对数据进行验证。
……
反思
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关注学生“生命”的历程。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往往是零散的、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对于学生原有的起点,教者应视为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进行认真的分析,适当的运用。
尊重课堂“探究现场”,善待学习“过程“的渐进。
学生虽然不是一张白纸,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学生“纸”的厚度仍显单薄,如果教师没有适当的方法去激活它,学生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再创造”。
真正的数学生态课堂,教师就应该真正赋予每个学生平等的权利,尊重他们的内心需要,从学生身边鲜活的生命空间、沸腾的社会现实、怡人的自然景象出发,深刻领悟学生心灵世界的广袤和深邃,理解、原谅学生的失误,精心打造一个平等、宽容的心灵港湾,真正凸显“生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