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区郑陆中心小学 周 刚
《课堂生态论》第七章“课堂生态建设的实践策略”中,第一部分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讲述了两则案例:一个是古梅因弱视影响学习成绩,被老师和同学当傻子看待,父母也产生一些误解,之后被“逼疯”送入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是善解人意的刘老师陪伴、挽救了她,帮她逐步消除恐惧心理,最终古梅顺利考入重点大学,还大胆参与社交。另一则是原本优秀的张玉进入重点中学后,因为成绩处于中下等,心态失衡,引发“恐学症”,之后,在体育王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下,开始正常参与学习和活动。
像上述案例中,教师主观武断严重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合理发挥,使他们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主体地位。教师有意或无意利用自己的权力,过渡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扼杀了学生必要的主体性。刘老师和王老师适度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使古梅、张玉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他们的主体性之所以发挥得合理,是因为他们的主体性造成了古梅与张玉的主体性的合理发展与张扬。也就是说,教师的主体性发挥是否合理,不是看能不能管住学生,而是看其主体性与主体性之间的结合程度和发展、和谐的程度。
忽然想到这样一段文字:“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式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让学生丢脸,也能使他们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
似乎给我当头一棒,在每一天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是否也有意无意伤害过一些孩子,且自己还根本不知。善待学生,把他们当作平等的人来看待非常重要。同时忆起自己初中一年级时,原本英语学得不错,但因为第二学期换了个老师,该男教师似乎对男生有着性别歧视,站起来朗读句型一定要非常流利,一旦出现差错,便施以体罚,我也领教过其卑劣的手段。在某一节英语课上,居然站立了一节课,因为后面的女生看不到黑板,我被站在课桌的过道间直至下课。于是,我几乎和所有的男生同一个想法,不想学习英语了,那册教材上,我有好多单词不会背,期末考试好像只得了68分。尽管初二换了老师,但英语始终缓不过气来,中考也就中上等水平,还庆幸师范时不用再学英语。
每每想到这件事,我都会唏嘘好久,尽管与同事讲起来乐呵呵的,但心底隐隐的痛是永远也不能抹去的。或者说,到现在,我还不能完全原谅那位当年的英语老师。
可见,孩子的心是脆弱的,我们应该小心翼翼地呵护,有问题、有情况,要允许他们有诉说和申辩的机会,切不可主观武断地处理事情,不能以自己的恶意心态对待学生的纯真,那真会是一种亵渎!
20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