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素材的丰富性
——数学生态课堂有效探究的依据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自然生态的教学环境,低碳的教学设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有效的交流互动邓理念与策略,已被广大一线教师所广泛认同和采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有意识地安排探究学习活动,但实践中发现,探究活动的安排、素材的选择及探究活动后的反馈交流是否有效,值得深入研讨。
数学课堂上的探究活动,一般教师都会提供学习素材,它包括教师课堂上必要的演示教具和学生探究活动所必需的学具等学习材料。素材的丰富性,正是开展有效探究活动的依据。
一位教师教学《角的认识》时,在尝试做角、感知角的特征环节,每组提供了如下实验素材:小棒、黄色硬条、圆形纸片、毛线。要求学生“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做一个数学上的角。
小组活动时,我发现学生兴趣盎然,有的用小棒搭成了一个角,有的用硬条交叉一放,也形成了一个角,有的用圆形纸片折成了一个角,还有的学生甚至用毛线做出了一个角。接着,教师请一个学生上台演示了毛线做成角的过程。因为毛线是柔软的,用毛线拉成一个角,很多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师利用这一素材,不断丰富探究的内涵。
首先,教师模仿有些学生用毛线拉了一个“角”,让学生判断是否是角?学生都说不是,为什么呢?学生都说角是尖尖的,可教师拉的毛线的头上是圆圆的,所以不是角;教师又将一条边拉直,一边仍旧弯曲,让学生判断,学生仍说不是。一条边不拉直为什么不成为角?学生认为角的两边应该是直直的。最后,教师邀请一位学生上台合作,教师拉住毛线的头,学生把两条边拉直,继续让学生判断,学生认为还不是角 ……原来,学生与刚才用小棒搭的角进行了比较,学生认为所谓角,不光要两边直,而且头上还要尖。于是,教师放手让学生同桌相互合作,一起来用毛线做一个角。最后,再闭上眼睛,想一下,角是什么样子的……
不难看出,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师生合作交流的过程,这个环节较好地处理好师生之间的交流、生生之间的交流,巧妙地利用小组学习、活动游戏等方式,促进了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在探究性活动时,教师针对学生难易理解的内容,欲擒故纵,大胆放手,一方面让学生在做角的过程中,感悟角的特征,掌握角的特点,使探究性学习真正为突破难点服务,另一方面,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实验材料,尤其对毛线的巧妙利用,很好地抓住了这一素材,挖掘了角的内涵,点亮了教学细节,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角的顶点(尖尖的),角的两条边(直直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合作的习惯、交流的能力,更好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