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这句话符合生态课堂的理念,道出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体现到课堂教学中,我们觉得教师应该从“抓住课堂生成、倡导任务驱动、注重动手实践”出发,优化生态课堂的过程,使学生有自主学习的冲动。进而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等主体活动去体验数学和应用数学,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抓住课堂生成,促进自主发展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也是生态课堂极力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关注课堂生成,关注学生的动态信息。学生的信息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闪光点,这些闪光点是学生灵感的萌发,稍不留意就会消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曾在复习课上做过这样一道题,当时学生刚学完百分数应用题:书店运来一种儿童故事书,第一天卖了30%,第二天卖的相当于第一天的120%,比第一天多卖30本。书店运来这种故事书一共多少本?(只列式,不计算)
生1:30÷(30%×120%-30%)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教师一时也比较茫然,顺便问了一句。)
生:(沉默,可能忽然感觉单位“ 1” 有问题,无法解释。)
师:(教师结合题目信息,再仔细想了想。)
生2:他单位“1”找错了,我们把第一天卖出的书看作单位“1”,先求第一天卖了多少本?算式是30÷(120%-1)=150(本),再把故事书的总数看作单位“1”,求出总数:150÷30%=500(本)。
师:同意生2说法的请举手。
生众:全班举手。
师:生1的解答到底对不对呢?你能结合单位“ 1” 帮他解释一下吗?
生众; 学生思考。
生3:这种方法也是对的。它直接求出了故事书的总数。他把故事书的总数看作单位“ 1” ,30%×120%表示“第二天卖出故事书的本数”,30%×120%-30%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的分率。
师:进行鼓励:“这种方法看来也不错啊!”生1灵感重现,也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
如果教师不假思索,学生就失去了一次自主发展的机会。其实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时难免会考虑不周,但是当学生中出现不同的方法时,教师要在课堂中仔细思考,或许是学生灵感一现,一定要抓住这种“昙花一现”的闪光点,这样在课堂中长期坚持着,定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倡导任务驱动,开展自主学习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数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生态课堂理念下,我们要倡导“任务驱动”教学,教师不直接讲解教学内容,而是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任务当中,让学生在主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发挥主体能动性,自然而然地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学习。“任务驱动”有效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帮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经历和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课堂氛围更加和谐、更加生态。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排列问题”时,我们不妨出示这样一个任务:“小颖被推荐为本次校元旦文艺汇演的主持人,妈妈为她准备了2件上衣和3条裤子,你能帮她搭配衣服吗?她一共有几种穿法?可以借助信封里的学具。”让学生在这个任务的驱动下,进行观察、讨论、实验等自主活动,让学生感悟有序思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学生在和谐、生态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注重动手实践,鼓励自主探索
新课程理念认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这都说明一点,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我们都不能忽视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考虑人的生态性。我是这样上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的认识”中“长方体的特征”这个环节的。首先,引导学生切土豆,摸土豆:“让学生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土豆,任意在土豆上切一刀,肯定会产生一个面,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对面有个初步的认识;然后教师演示后学生动手实践,把土豆转过来,在刚才的基础上,再竖直地切一刀,产生两个互相垂直的面和一条棱,再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对棱有个初步的认识;最后在前两个面的基础上,把土豆转过一些,再竖直地切一刀,产生如同部分长方体的三个面、三条棱和一个顶点,再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对顶点有个初步的认识。”通过上面的动手实践,学生对面、棱、顶点有了深刻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用课前准备好的小棒和橡皮泥,试着做一个长方体框架。通过这样的自主实践活动,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