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踏入学校时,并不是一张所谓的“白纸”,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他们的头脑中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生活经验。有着各自的情趣、兴趣。作为教师,要善于凭借学生过去的经验世界,去寻找教与学的支撑点与结合点。构建生活化的课堂,使教师和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都平等地对话和交流。注重学生的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表象来学习新的知识,切切实实地体现全员参与、有效参与,促使学生充分地享受学习的乐趣,也真正地体现了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1.让教学再现生活。 教材中编写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具有大量的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是平时的生活场景的再现。其意义在于把已有的认知、体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然后再付诸实践的过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和基础。因此,课堂教学中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可以让它成为生活的再现,把学生带进生活的意境。如,数学老师在指导学生计算圆角分时,可以以超市购物的形式让学生买东西,然后算一算自己所买东西的价格。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学会解释”时,可以让学生表演一下原先经历的场面。我们要根据教材创设一个个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把枯燥无味的训练寓寄在生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让教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随着情感的迁移过程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目的。
2. 让教材向生活延伸。 教材只为学生提供学习知识的平台,但知识的渊博不仅仅与此。生活是一个庞大的知识宝库。教材只是教学的介质,不是课程的全部,应该把教材看成是一种有待于师生共同开发、构建的学习资源,师生应该利用各自的生活实践,共同合作,共同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每堂课应该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下雨了,有些学生老是往窗外看,老师让学生到室外去“疯”,不过,有个“条件”:得带着任务,用心去观察。同班老师的小孩没人带,课间跑到教室找妈妈,快上课了,小孩赖着不肯走,教师索性让学生写观察作文《小妹妹来到我们班》。班主任在班上放了一本本子,取名《心灵网吧》,让学生们按照网络规则,用网名来写公开的悄悄话,老师叫“大江东流”,学生们则是“小酷妹”、“小侦探”……把许多不便言说的东西,都写在本子上。
3.让生活资源得到开发与利用。 新教材的编排给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给学生留有选择和拓展的空间。认清教材的新特点,现在许多教材在选择内容上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富有时代气息、人文色彩和情感因素。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自身条件,有效地利用教材资源,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