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4-0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牟晨娣
孩子们是脆弱的,尤其是青春期的青少年,尽快建立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和自己的教学计划,这是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把儿童身上失落的东西──自主还给儿童,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儿童,使他们拥有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权利,使教育凸显生命的灵动,使课堂充满成长的气息。让学生感受生命与成长、体验生命与价值、品味生命与关怀,应该是在数学课堂上落实内容。如何落实这些内容呢?我们认为,关键是要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课堂存在。
知识传授的同时渗透生命教育。由于小学生无论在生理或心理方面都处在逐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的认识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具体直观。课改小学数学教材图文并茂,有很多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准确地把握插图中生命教育因素,能使学生更易理解、接受。如:一年级小朋友从进学校第一天的第一堂数学课,就受到了良好的生命教育。在准备课“美丽的校园”中,学生在练习数数的同时知道要爱护我们学习环境中的每一样物体,爱护公共设施,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杂物等,才能使我们的学习环境多姿多彩,生气勃勃,小朋友之间要和谐相处,我们的学习生活才会健康向上。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左与右”这节课中,在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目标就定为教育学生遵守公共道德,上下楼梯靠右走。我带着学生们亲自在楼梯上走一走,感受到如果人人都按一定的规则走路才不会相互碰撞,出现意外,同时体验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此外,在找左右邻居的游戏中,我抓住契机,适时加入了“远亲不如近邻”,“要与同桌和睦相处”等结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交往习惯。又如在四五年级教学解方程时,不是教他们简单的模仿,在教会学生懂得利用数学依据解每一步时,对他们进行要养成检验的习惯,以此来培养他们踏实、认真负责任的态度,不仅对自己所做的题目负责,做人方面也一样,对自己的行为要负责任,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联系生活实际渗透生命教育。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来看,单给大道理收效肯定是不大的,如果数学教学生活化,运用学生生活中都曾经历过的事情,把似乎遥远的数学知识一下子拉到了学生身边,使学生学得有趣,充分体验到“学有所用”,潜移默化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巧妙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学习,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自然引发出学生的新疑。在课堂上不能只停留在知识教学,而是巧借学生疑问,生成新的教学意义,融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于一体,把简单的数字变成了鲜活的情感培养。这样,无生命力的甚至枯燥的知识传授变为了富有生命力的教育过程,真正为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以人为本落实在了教学实践的细节之中。如果不能借助生活经历学习数学,学生就不可能提出“新的意义”的问题;如果不是教师富有智慧的引导,一个把“自然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效结合的契机,就会从身边流失,也就无法生成这富于生命的课程资源。
小学数学中的生命教育无处不在。著名作家梁晓生说:“一个生命就是空前绝后的奇迹。父母的精血决定了生命的先天质量。生命演变为人生的始末,教育引导着人生的后天历程。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人,左右其人生轨迹的因素不管多种多样,然而凝聚住其人生元气不散的却几乎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教育的作用与恩泽。”
从生命教育观来看,小学数学课堂应当尊重人生命的生长性、自由性、探究性、完整性,充满对生命的关爱,焕发生命的活力,闪耀生命的光彩,使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掌握过程,而且还是数学智慧的生成和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实现由“智慧课堂”向“生命课堂”的转变。事实上,小学数学中的生命教育无处不在,如果你是一个有心的数学老师,完全可以开展得很好。
总之,在关爱生命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的今天,作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不断更新教育理论,增强生命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要结合数学课的特点,在完成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各种能力培养任务的同时,对学生渗透必要可行的生命教育,使每个学生知道“有生命,那里便有希望”,只有“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是幸福的”。在21世纪的教育大变革中,作为教育者,当我们在学生那张白纸上写下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浓笔重彩地描上心智和生命快乐健康的一笔。当我们用自身人格的力量带领学生走出生命的沼泽、共同进入心灵的绿洲时,便能问心无愧地共享生命成长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