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化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室的布置、课桌的摆放等狭隘因素,而是要求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四要素的完美结合。力求营造一种和谐的、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可持续性的教授知识和交流知识的“生态环境”。
1、在小学数学课堂“生态环境”的建构中必须重视学生学习的感悟、体验。
我们必须重视把感悟作为学习的基础。必须让学生对知识和精神生命获得一种整体感受,否则我们的教学就会呈见出一种虽然是严肃认真的却是徒劳的努力。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是学生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内化,是头脑对事物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因而是人对自己的挑战和创新,是学生未来学习与生活的核心基础。为此,生态课堂教学过程必须尽量减少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占领,把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生产”知识,只有学生自已“生产”出来的浸润着学生自己血脉的知识才是有生命的,才会产生刻骨铭心的爱。这是生态课堂教学生成的重要标志。
2、小学数学课堂“生态环境”的建构中必须重视对教学素材的挑选。
这是由生态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所决定的。由于生态课堂教学的伦理价值的核心是指向生态课堂的主体──学生,因而教学素材的选择既要适合社会规范的要求,更必须尊重知识生成规律和学生学习的特点。曾有教育专家形象地把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知识、学生和社会喻为“一尊鼎的三只脚”,“只有‘三足’都兼顾了,才能做到‘鼎立’。”同时强调在承认社会对课程的制约作用的同时必须尊重知识和儿童自己的特点。我们不妨把知识与学生的关系想像成鞋与脚的关系:学生只有穿上“合脚”的鞋,才能走得更快。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课程本源和本质认识上的误区,过分强调数学教学的数理性,导至数学教学学非所用,远离人的生活,严重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滞了教育质量与效益的提高。”因此,生态课堂教学必须“精选”教学素材,使数学知识能真正进入学生视界,只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素材,乐于接受和感悟的知识才是有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