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无论教学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改革,最终都要体现在教学效果上。有效教学的关键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互动,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追求有效教学:一、依据学习心理,重组教材顺序;二、开放提问形式,拓展思维空间;三、自主选择材料,提高探究实效;四、平等对话互动,迎接学习挑战;五、贴近生活实际,感受实用数学。
[关键词] 有效教学 重组教材 拓展思维 自主选择 对话互动 实用数学
[正文]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途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无论教学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改革,最终都要体现在教学效果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策略,用较短的时间,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有效教学的关键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互动,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
让我们正视教学的现实,不难发现,低效的教学现象依然存在。“穿旧鞋走老路”一味灌输的有之,“穿新鞋走老路”光顾表面热闹的也不少。当课改日渐深入,我们逐步认同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抛弃那些虚假的美丽和矫揉的做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究中追求有效教学。
一、依据学习心理,重组教材顺序。
教材是课程标准规定下的课程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转化的“文本”,它涵盖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获取的学习内容。新课程理念及教材编排方式都给教师提供了较大的创造空间。教师要充分考虑如何以新的课程观、新的视角来看待教材,如何让教材真正成为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激励学生自我实现、不断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信息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平等中首席”的教师不能仅关注怎样教,更要思考此时的学生会怎样学?树立“用教材”的观念,以学定教。
数学第十一册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学习分数乘法的计算、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然后学习分数除法的计算、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接着学习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以往我总是循着这样的顺序来组织教学的,但总觉得把“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来学有些别扭,几乎要把以前学过的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先复习一番,然后再学习新知,知识点上有些脱节。
于是我改变了教学思路,组织学完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后,没有紧接着教学分数除法,而是组织学习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因为我觉得学生在掌握一步计算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分析两步计算应用题顺理成章,学生学得主动、加强辨析、理解深入。同样,学完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后,紧接着学习稍复杂的,循序渐进,易于掌握。
第十二册《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材是这样安排的:正比例的意义、反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应用题、反比例应用题。我调整教学顺序为:正比例的意义和应用题、反比例的意义和应用题,在实际教学中看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探究性更强了,兴趣更浓了,学习效果也更佳。
二、开放提问形式,拓展思维空间。
学贵有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让学生学会提问,善于提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大有益处。开放提问形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提问、猜想中激发探究意识,学得更主动。
如教学《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前,我没有直接出示复习题和例题,而是出示“一个粮食仓库原有大米1500袋,运走3/5。”然后问学生:看到这两个条件,你想到了什么?马上有人说“运走了多少袋?”即课本的复习题。也有学生答“还剩下多少袋?”即成了将要学习的例题。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学生被动做题的习惯,促使他们主动思考,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再如《分数除法应用题》这样导入:乘法和除法有什么关系?我们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应用题,你能否解答这道题(西林果园有果树900棵,其中桃树占2/5。西林果园有桃树多少棵?)之后将它改为分数除法应用题?学生思维活跃,稍加讨论,便轻松地改成了例题。改题、出题远比呆板地做题难,习题都能改了,还用担心他们不去思考解决吗?
在分数基本数量关系的分析训练时,一改原来的“找出单位‘1’的量,说说数量关系式”之类的直接要求,变为“看到条件,你想到了什么?”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增强习题的开放性,充分给学生以自由的学习空间。
在《倒数的认识》教学中,学生明白了倒数的意义,知道只要将分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师:“请你们猜想一下,哪些数可能没有倒数?”
生1:“6可能没有倒数?”
生2:“1可能没有倒数?”
生3:“0可能没有倒数?”
教师引导学生从倒数的意义出发,验证猜测:6可以写成分数6/1,所以6的倒数就是1/6;1可以写成分数1/1,所以1的倒数还是1;0可以写成0/1或0/2等,但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时,0不能做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
生4:“5.2可能没有倒数?”
生5:“0.5可能没有倒数?”
有学生答:“5.2的倒数是2.5,0.5的倒数是5.0。”马上遭到其他学生的“围攻”。
师:“那5.2和0.5的倒数到底是多少呢?”
生甲:“也要先把5.2和0.5化成分数,5.2=26/5,倒数就是5/26;同样0.5=1/2,它的倒数就是2。”
生乙:“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求一个数的倒数可以用1去除以这个数。”
生6:“我觉得0.111……这样的循环小数可能没有倒数?”
师:“你们能把0.111……化成分数吗?”
生丙:“我们以前除过,0.111……不就是1/9吗?它的倒数应该是9。”
师:“当然,还有其它的如2.5656……之类的混循环小数,也都能化成分数。还记得吗,有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而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都能化成循环小数……”
学习离不开猜想,引导学生通过思索、验证,学得主动而有效!
三、自主选择材料,提高探究实效。
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美国流行“木匠教学法”,因为听过说过可能会忘记,但动手“做一做”,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会学得更牢固。
东台实验小学的周卫东老师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一课,为了让学生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提供材料让学生去操作、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纸片;画在白纸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围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小棒;钉子板上橡皮筋围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自主选择,或纸片对折,或直尺测量,或拆下长方形、正方形的小棒比比长短,或数数钉子板上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各有几颗钉……让学生在操作比较中把握长方形和正方形边、角的特点。学生神情专注,一个个俨然都成了“研究者”!所以,不是我们的学生不会去探究,而是我们有时候没有给他们提供相应的材料和工具,没有精心去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
为了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周老师提供的材料可谓匠心独具,考虑得周到细致,闪烁着教学的智慧!
在《角的初步认识》中,某教师设计了画角、折角、撕角、变角、拉角等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在活动中加深对角的认识,体验、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
四、平等对话互动,迎接学习挑战。
“对话”不仅是教学交往方式,也是一种教育情境,为学生的探究、创新搭建舞台。数学教学如果单调地讲讲练练,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亦步亦趋,学生会感到枯燥、厌倦,何来主动性和积极性?《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挑战性问题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愉悦地参与学习。
六年级《工程问题应用题》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我没有直接出示课本上的复习题,而是这样出示条件:沪宁高速公路有一段12千米的路需要整修,甲工程队单独修20天可以完成,乙工程队单独修30天可以完成。
师:“如果你是负责道路整修的管理人员,你会选择哪个工程队来完成?”
生1:“我选择甲队,因为修得快。”
生2:“修得快未必能保证质量,我选择乙队,慢工出细活!”
师:“你们能分别求出什么问题?”
生3:“可以求两队单独整修,每天各修多少千米?甲队:12÷20=0.6(千米),乙队:12÷30=0.4(千米)。”
师:“现在高速公路管理处接到通知,必须在半个月之内完成本路段的整修,你有什么办法?”
生4:“让甲队修,再增加点人数。”
生5:“临时新增加的人工作缺乏经验,在整修过程中能保证质量吗?”
生6:“让甲队和乙队合修,肯定能提前完成,又保证质量。”
师:“这倒是个好主意!你们知道甲乙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吗?”
生7:“(20+30)÷2=25(天)。”
生8:“不可能25天,肯定比甲队单独修的20天要少。应该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板演并齐练,12÷(12÷20 +12÷30)=12(天)
师:“如果整修的路段不是12千米,而是120千米,其它条件不变,这两个队合修能在半个月内完成吗?”学生个个摇头。“那需要多少天呢?”学生齐答“120天”。“请大家试着做做看。”一会儿,学生惊奇地窃窃私语。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9:“怎么12千米变成了120千米,这两个队合修仍然只要12天呢?”
生10:“我知道了,因为120千米的路,甲队单独修只要2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只要30天完成。两队合修,只会加快速度,当然不可能是120天。”
生11:“我发现路程的长短与合作的天数无关。”
师:“你们改个总千米数试试。”
学生齐:“也是12天!”
师:“所以,这个总千米数的条件没有多大存在价值,不如擦去!”
学生惊讶:“那怎么做?”有时候教学需要一点神秘感,这样让学习变得更有挑战性。
师:“从分数的角度思考,根据‘甲工程队单独修20天可以完成,乙工程队单独修30天可以完成。’这两个条件,你会求什么?”
生12:“可以求甲队每天修这段路的几分之几?乙队每天修这段路的几分之几?甲队:1÷20=1/20,乙队:1÷30=1/30。”
生13:“也可以知道两队合修每天修这段路的几分之几?1/20 + 1/30 =1/12。”
师:“那这个问题能解答了吗?”
生14:“把这条路看作单位‘1’,也就是工作总量,数量关系还是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尝试解答:1÷(1/20+1/30)=12(天)。“这个数量关系还能怎样变换?还能怎样列式?”学生想到了用方程解:(1/20+1/30)X=1以及1/20 X +1/30X=1,让算术法与解方程齐飞!
接着改变问题:甲乙合修几天修完这段路的一半?
生15:“只要把时间算出后再除以2。”
生16:“12天再乘以1/2。”
生17:“完成一半工作总量就是1/2,所以还可以这样做:1/2÷(1/20+1/30)。”
师:“如果要完成这段路的5/6呢?”
……
工程问题应用题的关键是掌握解题思路,学生思维活跃,学习兴致高,越学越有劲,问题提出,算式即刻写出,顺理成章。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在“对话”中思维的火花点燃创造的灵性。
五、贴近生活实际,感受实用数学。
数学源自于生活的需要。实践表明:抽象的数学课本知识无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割裂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课堂教学难以真正达成教学目标。我们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链接”生活,精选素材、设计情境、激活经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交互作用中建构数学意义。
在教学《圆的认识》教学中,我这样导入:“10个小朋友站成一横排,正面放一个物品进行套圈比赛(出示草图)。对于这样的比赛,你有什么想法?”学生都认为不公平。
师:“为什么不公平?你们认为怎样安排才合理?”
生1:“因为这样站每个人离物品的距离不相等,距离远的肯定难度大。”
生2:“在这10个人的正对面都等距离地放一物品比赛才公平。”
生3:“让这10人排成一个纵队,一个个轮流套。”
生4:“可以让他们站成一个圆形,在圆的中心放物品同时比赛比较合理。”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我们不能忽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圆中各部分名称和基本特征学完后,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思考、解释生活现象:1、在篮球场上,投篮的三分线设计成什么样的?为什么?2、当有人在场地上表演时,观看的人群会自然地围成什么形状,你能说说理由吗?3、下水道的窨井盖是什么形状,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学生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白了“圆”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须的数学,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有效教学是一种过程、一种策略,更是一种理念。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的教育,更要崇尚智慧的教育。让我们引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追求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杨淑萍《关于有效教学的思考》发表于《小学数学教育》200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