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乱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国内精自线品一区521,美少妇按摩糸列三级片

栏目列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小学教研>>小学数学教研组>>论文交流
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发布时间:2006-09-2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惠芬

【内容提要】:数在人们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数可以用来表达和交流;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身边的事物;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它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始终,影响着学生的各科学习,也为数学的后继学习奠定了基础。因而,培养小学生数感是一项重要的也是崭新的任务。本文通过引导学生建立数感、理解数感、形成数感、培育数感、发展数感、增强数感,不断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数感。

【关键词】:数感    培养

【正文】:

数感诗人们对数与运算的概括性理解,是把握量化世界的基本能力,是人们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认知数学对象进而形成数学气质的心智技能,是人们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和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构联系的桥梁。

然而,学生对“数感”这个概念又是陌生的,为什么一年级刚开学,有的学生已会数到20100,但如果拿出8个、15个物体,却不能立刻对上号?为什么有的学生只会看图做题目,但文字叙述就看不懂,无从下手?为什么学了长度单位后,要求学生填写适当的单位名称:小明身高136  ),会出现136米呢?在教学面积单位时,学生能初步感知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大小,而对1平方米,1公顷的大小难以形成表象?凡此种种,都是小学生缺乏一定的数感所造成的。

就像音乐有“乐感”,美术有“美感”,语文有“语感”一样,数学也有相应的“数感。”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并描述了数感的主要表现形式:“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在新课程标准中,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并把它放在新课程六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的首要位置,足见理解这个概念,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程十分强调和高度重视的问题。数感的建立将有助于学生数学地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培养:

一、在现实生活中建立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建立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数感不是通过传授培养的,而是学生通过主动地去观察和感知逐步形成的。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亲历有关的情景和实例。

例如:学习10以内的数的认识中,在认识“0”时,启发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积极性高涨:“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在温度表上见过”、“我家的门牌上有”、“电话机上有”、“尺子上也有”……这样,学生直观体会“0”除了表示分界点;在尺子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在电话机、门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又如,让学生到家里去了解每月水费、电费的变化;向父母亲了解家里每月的收入和支出;到菜场上去了解各种鱼的单价、鸡蛋的单价;到银行去了解不同存款的利率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都很感到新奇,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它不仅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了数的含义,而且在现实情境中初步建立了数感。

二、在概念教学中理解数感

数的概念教学是形成数感的基础。是数学学习活动的开始,新课标提出:“要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更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较高年级的学生要“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性的解释和判断”。

小学中数的概念是指自然数、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及与此相关的数位、基数、序数、计数单位、分子、分母、小数点、循环节等。每一个概念都是反映一类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对这类对象本质属性抽象概括的结果。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撷具体事例,处理好数的概念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矛盾。

例如:教学“2的认识”教师首先让学生数身边的实物(铅笔、课桌),然后根据课本中的插图数一数,再用计数器上的算珠数,在点子图或方框图上数,最后认识表示这类集合的标志符号“数2”,它可以表示基数,也可以表示序数。结合体育课的排队报名,比赛排序以及居住的楼层,在班内坐的位置等直观情境,来说明序数的意义,把数的概念进一步拓展。为了使学生认识大数,增强数感,可进行以下大数目的估计:(1)正常人心跳100万次一般需要多长时间?(2100万小时大约多少年?(3100万张纸有多厚等等,以增强学生对较大数字信息的感悟。

三、在动手操作中形成数感

皮亚杰说:“智慧自动作发端。”一语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双手从事精细灵巧的动作时,就能把脑中一些区域活动激发出来,否则,它们就处于昏睡状态。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面,它能促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感悟,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数感的培养离不开动手操作。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设计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给每一组学生提供6个长方形纸板,让每一组学生糊一个长方体的纸盒,学生在挑选纸板糊纸盒的同时,就会体验到只有两个相对的长方形纸板大小相等、形状相同,才能糊成长方体纸盒,从而对长方体面的特征产生感性认识;第二次,让学生用学具插一个长方体框架,让学生在插框架的过程中,体验到只有当把12条棱分成3组,在相同方向上有4根才能插成长方体框架,从而对长方体棱的特征产生感性认识。再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教师的提炼,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创造出了所学的知识。这样,把数感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可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建立良好的数感。

四、在数的运算中培育数感

在计算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感,首先要重视学生的口算,因为口算反映了人对数的基本性质和算术运算的一种理解层次,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它有助于发展学生更高的数学思维,有助于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重视让学生口算是发展数感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次要重视学生的计算,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20以内的加减计算,以及表内乘除法,这些对培养学生的数感都有重要的作用。其次要加强学生的估算。因为估算本身是数感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反映人对实际情境中数和数量及其大小范围的理解和把握水平,同样在日常生活实际中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有助于学生选择相应的策略解决不同情况下的有关数量的实际问题。因此加强估算,就可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算能力,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如计算203+395可以看作200+300,估计得数大约是50026×2可以让学生想262030之间,20×2=4030×2=60,所以26×2的积就在4060之间等等。这样,让学生探索并学会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并能对自己估算的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时经常尝试着进行估算并说明自己估计的合理性。又如在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时,可以让学生估计商大约是几位数,让学生在笔算中取得相应的感受、体会和经验积累,它对发展学生的数感十分有利。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某些数字的特征,寻找解题规律,随机应变,以增强学生的数感。

五、在猜测想象中发展数感

大数学家高斯说:“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测,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的进展的。”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数学猜想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数学思维,发展数感。

例如:在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抓一把小棒,然后猜猜大概有几根,对一堆草莓猜猜有几颗,组织学生玩猜数游戏,根据自己妈妈的年龄,猜猜老师的年龄;又如,在学了米和厘米,克与千克后,让学生猜猜自己的书包有多重,自己的体重有多少,自己的身高有多少厘米;在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后,让学生猜一些商品的价格;在解题前,让学生猜猜哪个量大,哪个量小或所求量的范围,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还能让学生体会到猜数的乐趣,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在结合具体的情境中把握大小的本领,明白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更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感,使学生感到数学是一种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东西。从而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数感

数感是一种心智技能,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有良好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作用的时候,它会很自然的出现,良好的数感要以帮助人们深化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从而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在求解的过程中提倡鼓励“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题,其本质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其作用是增加学生探索和尝试的空间,其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渴望去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

例如:用100米长的篱笆围一块菜地,问怎样围才能使面积最大?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这时我启发学生一步一步提出系列思考:先让学生画周长相等的几个三角形,量出有关数据,算出面积,通过列表比较、讨论,得到结论:周长相等的三角形中,等边三角形的面积最大;然后考虑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各种四边形中什么样的四边形面积最大;再逐步试验得到:周长一定的四边形中,正多边形的面积最大;然后让学生大胆思考:周长一定的平面图形中,什么样的图形面积最大?上述问题中,应该怎样围才好?这样不断思考,不断创新,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之中,使学生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建立了数感。

总之,数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而且,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数学学习内容的深入,数感的培养必将被赋予新的内容。因此,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努力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巧设教学环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把帮助学生建立数感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落实到具体课堂教学中去。另一方面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个合理性作出解释”。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数感。

【参考资料】:

1、周静芝  《数感:一种基本数学素养的培养》 《常州教师教育》2004年第四期

2、张德勤  《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途径》  《江苏教育》  2004.8B

3、刘富森  《重视数感培养  强化心智技能》 《小学教学参考》 2004.10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郑陆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季子路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