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乱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国内精自线品一区521,美少妇按摩糸列三级片

栏目列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小学教研>>小学数学教研组>>论文交流
捕捉学生的课堂信息 生动教师的教学资源
发布时间:2006-09-2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陆建英

[内容摘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及时捕捉学生有价值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探究、

讨论,不但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而且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度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时调节课堂节奏,达到课堂最优化,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促进  生成   完善  结构   调整   思想

[正文]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然会不断地产生许多学习的信息,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可让教师使用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巧妙运用信息于教学活动之中。

一、利用有益信息促进教学生成。

1、倾听中发现信息。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材采用“量”和“拼”的方法,有学生质疑:“量角有误差,把量得的角相加,不一定等于180度”、“把三个内角拼成平角,拼凑有缝隙,不能说明拼成的一定是平角。”由此提出:“量”和“拼”都有局限性,仅能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是个猜想!这意外的“反叛”促使学生另起炉灶,想出了令人信服的证明方法:把长方形沿对角线剪开得到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证明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同理,学生很快证明了锐角、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度。

再如在学习完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后,照例安排学生完成练习册,其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100平方厘米,底面半径是8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计算后汇报说除不尽,我也未加思索地告诉学生用分数计算。这时一个学生怯怯地说除得尽,我一愣,让他继续说下去。“用侧面积乘以半径就等于圆柱的体积。”他平静下来,“因为圆柱的侧面积里面有一个半径和高,再乘以一个半径就是圆柱的体积了!”得到他的提示,我组织学生重新思考,终于得出了这道题的正确解法,就是用侧面积乘以半径再除以2,此时师生都沉浸在一片兴奋之中。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到的,教学过程的最终结果,更多的是由课堂的推进状态以及教师的处理方式决定的。虽然这个学生的回答不完全正确,但他及时生成的思维亮点却点燃了师生创新的火花,使教学获得了精彩生成,使课堂焕发了生机,呈现出教学的高水平生态。

2、互动中发展信息。现代数学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而双向互动必然引发思维的碰撞、观点的交锋和情感的共融,进而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推动数学思考活动朝着纵深方向发展。比如在教学完《年、月、日》后,同学们显出不满足的样子,提出了很多问题:为什么有的年份二月是28天,有的年份二月是29天?为什么一般年份除以4就可以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而末尾有两个0的年份要除以400呢?……这节课的内容我已教了好几遍了,有些问题以前自己也想过,也有学生提出来,但每次上完了课,也就“交差”了。面对着学生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这次我把问题还给了学生:“老师也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谁能说说呢?”有学生说:“二月是28天,还是29天,我爸爸说,这跟公历、农历有关。”有学生说:“年、月、日我知道,它和地球的公转与自转有关。”还有的学生说:“我看过一本课外书,上面说年、月、日是从古代印度的什么规定变过来的。”还有一位学生,他干脆把自己在天文台工作的舅舅的电子邮箱号码告诉大家,方便大家去咨询……

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都是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他们都希望自己学的知识能在实际生活中得以应用,或者能解释、证明生活中的某个现象或问题。虽然我们的教学不能单纯地讲解这些现象或问题,但至少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现象,寻求问题的缘由,虽然我们的教师不可能一一阐述和解释学生的困惑和疑问,但至少应该肯定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实践探索。

二、巧用错误信息完善认知结构。

由于受知识、经验、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障碍,进而产生一些错误甚至荒谬的信息。如果直接矫正,由于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往往效果不佳,而抓住这些错误信息,作巧妙的引导和利用,能使学生从中感悟到自己的错误所在,真正达到纠误匡谬之目的。

例如曾听过一位老师在执教“圆的认识”一课中“画圆”的环节时,教者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画一个圆。学生操作、教师巡视,随后教师选择了几幅典型的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上让学生观察。(选择的作品有:首尾不相连的、弧线粗细不均匀的,纸头被圆规脚触破的)学生看了这些作品,都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教师没有怪罪这些学生,而是微笑着让学生分析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开了:生1说:“出现首尾不相连的情况是由于圆心没有固定好。”生2说:“弧线粗细不均匀,是因为用力不均匀。用力大,颜色就深一些,用力小,颜色就淡一些。”生3说:“纸头被圆规脚触破了,说明这个同学把圆规按得太紧了,没有自然地旋转。”……错误一个个被学生找出来了,教师根本不必要细加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马上追问:“你们说,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漂亮的圆呢?”学生有了前面的操作和评价,很快总结并概括出画圆的方法。教师适时地进行示范,并再次让学生画圆,结果学生很快完成了任务。

再如:在学了认识人民币之后,教师出了这样一题:“我手上有一张人民币,它的面值比5元大,比20元小,请你猜一猜。”有的学生猜了15元。看来,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还是非常零碎、模糊的,在他们的头脑中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必要让他们把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好好地理一理。于是教师说:“同学们,你们已经认识了哪些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请你好好想一想,老师要求你:一、尽可能把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说完整;二、还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接下来就安排足够的时间供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再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在这个基础上再来组织反馈评价。学生经历了一个整体思考人民币种类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有对生活经验的回顾——收集、整理,又有方法上的思考——有条理的思考、归类与类比,继而形成对人民币的总体认识,完善了认知结构。

、抓住即时信息调整教学思想。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课前会预测学生的信息走向,并预备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听到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想法。针对这种情况,有经验的教师总会转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信息,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重新组织教学,让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进行。

厘米、分米和米是生活中常用的长度单位,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够灵活、正确地使用好几个单位却是比较困难的。有一次,我校一位教师在执教此内容时,设计了一些让学生填写合适单位的练习,于是便有了下面这段“小插曲”:

生:一个游泳池的水深是180米。

生:我认为一个游泳池的水深是180分米。

生:都不对,你们的游泳池太危险了,这样深的游泳池会淹死人的!

游泳池对有些农村的孩子来说是陌生的,第三位同学的话使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许多同学纷纷地嗤之以“瞎说”。教师知道,这位同学并没有瞎说,在解决问题时,他能自觉将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他提醒我们设计游泳池时要将安全放在首位。于是,教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大家想想多深的游泳池才是合适的?”

生:我想,我们人的身高一般都只有1米多,为了安全,游泳池的水深与人的身高不能相差太大,所以游泳池的水深是180厘米。

生:对了,我在电视上见过一些大人能够站在游泳池里打水仗,说明游泳池的水深与人的身高是差不多的,所以,这里用厘米作单位比较合适。

生:我们家附近的鱼塘边竖了个安全警示牌:水深4米,禁止游泳。看,在4米深的水中游泳都不安全了,别说是180米、180分米,所以,只有用厘米作单位才是安全合适的。

生:我懂了。游泳池中水的深度要考虑人的身高,这样才安全;使用长度单位时,也要考虑实际情况,这样才合理。

学生在这个活动情境中,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充分地表达了出来。这里,正是由于及时抓住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思路,才使得本节课有了创造性的收获。

再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时,开始口算中有这样一道题:30×12,让学生计算后说想法,一位学生说出“30×1030×2360”,其实我也就是想让学生说出一般方法就行,没想到学生的回答恰恰暗合了今天的教学内容。于是我改变了教学策略,省略了课前精心准备的复习导入,转为直接研究讨论这位同学的方法,最终形成精彩课例。

当然,学生课堂上的非语言信息,如动作、眼神、表情等,也是教师调整教学的另一种可用资源。如果学生对某一环节的学习表现出精神不振、目光呆滞、反应迟钝,教师就要反思此时的教学是否要求太高、教法单调,该启发提示、补充修正,还是重复讲解。如果学生发言踊跃、情绪亢奋、表现活跃,就要考虑该如何提出更有挑战性的问题,或引导学生作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学习活动的深入进行。

[参考资料]

《福建教育》期刊

《中小学数学》期刊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郑陆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季子路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