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位退位减”是减法中的难点。一年级学习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难点,学生容易出错,20以内的加减法不熟练,必将影响今后的计算。而二年级的三位数进位连加和退位减,更是计算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的出错点。因为三年级起,不再学习单纯的加法和减法,也即加减法到此为止,必须让学生全面理解算理,掌握基本的算法,并逐渐提高计的算熟练程度和正确率。
一、提问式导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练习几道口算后,我让学生自读一遍黑板上的两条数学信息(教材例题):图书室新买了204本儿童小说,买的民间故事比儿童小说少108本。怕部分学生不专心,再齐读了一遍。
师:请你根据这两条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1:民间故事比儿童小说少多少本?
师:哦,少多少本?这不在这儿吗?(手指已知信息)
生2:(不吭声)
生3:儿童小说比民间故事多多少本?
师:多多少本与少多少本这不是问题呀?这是告诉我们的信息。
生4:儿童小说有多少本?
师:这也是问题?
生5:(无语)
生6:儿童小说比民间故事多多少本?
师:刚才有同学说过了,这是问题吗?
生齐:不对!
……
生9:民间故事买了多少本?
剖析思考: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没有直接给图文信息和问题,而是先提供课本上的两条数学信息,然后让学生试着提出数学问题。为了让每位学生看清信息和有思考的时空,这两句话让他们读了两遍。估计学生会提出两类问题:减法的——民间故事有多少本?加法的——儿童小说和民间故事一共有多少本?但在我的课堂上,却出现连续八位学生站起来,要么不知所措,要么竟然说“民间故事比儿童小说少多少本”等已知的信息,这究竟是怎么啦?原本提一个问题是轻而易举之事,为什么有这么多学生回答不到点子上?!当然,我所点名回答的学生,是一些课堂上不专心的,数学基础不太好的,但也不至于这样呀?连问题和条件都分不清!既然不是弱智那就是根本无心,两遍条件没好好读,甚至懒得开口,这就是课堂的现状,让我特别生气而失望!
二、先算后拨,在操作中理解隔位退位。
完整的习题出示后,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式,然后列出算式,先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两人板演并齐练。
师:做完后,怎样检查结果的正确性?
生:验算!
师:对,先做完的同学可以用加法验算一下。
板演的两位学生,一个计算、验算都正确,一个差是196,验算时,196+108=298。
师:请大家停下笔,一起来看看这两位同学的竖式计算。
生1:第二个错的,因为204减108,百位上的2已经借掉1了,只剩下1,所以结果应该是96,而不是196。
师:再来看她的验算。
生2:验算也错的,个位上6加8等于14,她写成8了,还没有进位。
师:第一个同学做的呢?
生齐:对的!
师:204减108,个位上不够减怎么办?
生3:向十位借。
师:十位有吗?
生4:再向百位借。
师:向百位借1,也就是百位上要退1,标上退位点,一个百就是——
生齐:10个十。
师:十位上就有10个十,写上。再从十位退1个十,就是——
生齐:10个一。
师:现在个位上是多少了?
生5:是10。
生6:是14,还要加上原来的4。
师:对,现在个位上应该是14,十位上是——
生齐:9。
师:百位上是——
生齐:1。
师:你会减了吗?再试着减一次。
……
为了加强理解隔位退位,请计数器帮忙。老师拨、学生拨,一边拨一边引导大家说,强调隔位的退位,先退百位,再退十位,最后个位上有14颗珠。
拨了两次,包括试一试的1000-537,要求写上课后每人轮流着来拨一拨计数器。
剖析思考:为了突破这个重点和难点,我让学生先用竖式计算。因为已经学习了连续退位,计算能力强的学生应该能做对。但更重要的是,应该帮助不会计算或无从下手的学生去理解算理、学会计算。所以课堂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从单纯的竖式入手,学习向前一位借一,十位上是0,又必须向百位借一,计算时要先从百位退一,再十位退一,直至能够直接相减。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加强计算中的数形结合,课堂上还反复利用计数器,一边拨一边说,进一步理解隔位退位。对于口算能力较差的,提示他们可以在被减数上面写一写退位后的数,提高退位减中的计算正确率。同时,还布置学生课后都去拨一拨计数器,运用形象的珠子帮助理解隔位退位,帮助计算。然而,学生课后的作业,却仍然错误多多。
距离理想中的生态课堂,似乎还很遥远。
201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