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特征量。求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平均数。这样的平均数常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以便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本节课的教学,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移多补少,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求平均数一般方法的掌握。
本节课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是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一课,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为此,教师要构建生活课堂,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题活动中去“实践”数学,在实践中探索发现,感受数学的魅力。本节课中比较两队同学套圈的水平,计算组内同学的平均年龄,给唱歌的同学现场打分等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节课开始,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套圈游戏入手,使他们亲身感受到人数不相等时,比总数不公平,在双方矛盾激化的情况下,提出“怎样比较才公平呢?”使学生产生困惑,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从而掀起学生积极思维的高潮,通过激烈的讨论,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进而将平均数的意义不断引向深入,使学生深刻感悟到当两队套圈人数相等时,可以比总数或平均数,但当套圈人数不等时,只有比较平均数才公平,突出了平均数的比较功能。
整堂课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启发下灵活处理相关信息,不断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进一步感受了合作交流的价值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