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教学了行程问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已知客车每小时行 60千米 ,货车每小时行 50千米 。现在两车同时从相距 200千米 的甲乙两地出发,经过2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由于题中未说明行驶方向,所以两车出发2小时,两车相距的路程应是多少并无一个标准。因此,我适时组织两个学生在教室中按四种情况进行了演示:(1)两个学生同时相向而行;(2)两个学生同时相背而行;(3)两个学生同时向同一方向而行,走得快的同学在前;(4)两个学生同时向同一方向而行,走得慢的同学在前。因此我再启发学生,这道题应该如何进行解答。学生得出这道题应分四种情况进行讨论:(1)两车同时相对而行,相遇后又拉开距离:(60+50)×2-200=20(千米);(2)两车同时相背而行:(60+50)×2+200=420(千米);(3)两车同向而行,客车在前货车在后面:60×2+200-50×2=220(千米);(4)两车同向而行,货车在前面客车在后面:50×2+200――60×2=180(千米)。
顺势而为,适时点拨,让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的修正中,得到发展,有效提升数学思维的缜密性和灵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