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运算律是四年级学生最初接触的运算定律,尽管之前的加法竖式验算等也有运用,但真正认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才刚刚开始。同时,加法运算律是乘法运算律的基础,所以学好加法运算律相当重要。
【片段一】出示主题图
师:请同学们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
生1:参加跳绳和踢毽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2:跳绳的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
师:这个问题符合要求吗?
生齐:不符合!
师:谁来说说为什么?
生3:要加法问题,这是减法的。
师:嗯,听清要求很重要!
生4: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生5:参加跳绳和踢毽的女生有多少人?
生6:跳绳的男生和踢毽的女生一共多少人?
师将加法计算的问题一一板书。
师:我们首先来看这个问题: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列式计算。能不能列出和别人不同的算式。
学生列式计算后,组织交流。
生1:28+17=45(人)
师:还有不同的算式吗?
学生愣了一下。
生2:17+28=……
没等他说完,引来一阵哄笑:“一样的!”师写下来。
师:我们来看看,是不是真的一样。谁来说说28+17的数量关系式?
生3:男生的人数+女生的人数=总人数。
师:那17+28呢?
生4:女生的人数+男生的人数=总人数。
师:这两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完全一样吗?
生齐:不一样。
师:所以,这两个算式是有区别的,它们哪些地方是一样的?
生5:数字一样,结果一样。
师:既然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起来。28+17=17+28。你能像这样写出几组算式吗?
生齐:能!
举例交流(略)。
师:像这样的例子说得完吗?
生齐:说不完。
师:既然说不完,我们可以用——省略号来表示。像这样的算式,你能用概括的方式来表示吗?
学生又是一愣。
师:你能用图形、文字等来表示吗?讨论一下!
生1:○+□=□+○。
生2:△+○=○+△。
师:这是用了图形,○可以表示——一个数,□表示——另一个数。
生3:a+b= b+a。
师:你用了字母。
生4:甲+乙=乙+甲。
师:这是用了文字。无论是图形、字母还是文字,在数学上都可称之为“数学符号”。
师:不管你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这两个数怎样了?
生1:反过来了。
生2:倒了。
师:反了,倒了?还有没有更合适的说法?
生3:调换了。
师:有点接近了。
生4:交换了。
师:对,我们可以说这两个数交换了——
生齐:位置。
师:对,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
……
【分析思考】让学生根据要求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但有学生上课不专心,仍然提减法问题,教师善意引导,暗示学生要注意倾听。同时,板书出几个加法问题,为探究加法运算律作准备。根据问题列式计算前,尽管老师提醒列出不同的算式,但孩子们还是根据图示,顺其自然地统一写下“28+17”,教师追问不同的算式时,学生愣住,有人答出“17+28”竟然引来哄笑,大家都认为这是一样的。确实,这样的算式一年级学习加法时就接触到,四年级了,这个算式能说是另一种方法吗?实在有些牵强!然而,加法运算律就是这样得来的呀?
学生举例后,让他们概括的方式表示。因为没有提前预习,学生有些发愣。提示可以用图形、文字表示,并让他们讨论后再交流,便出现了不同的符号、字母和文字,将这些统称为数学符号,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问学生“这两个数怎样了?”他们不能马上说出交换了位置,出现了儿童化的语言“反过来了”、“倒了”等意思明白但不会准确表达的现象。教师不急不躁,抓住学生的“调换了”,引导到“交换”,顺利得出“交换位置”。
教学需要预设,但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教师再课堂上,除了提问,更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循循善诱,顺学而导,让课堂自然真实,让学生学得扎实。
201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