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计算器计算》教学思考
武进区郑陆中心小学 周 刚
《用计算器计算》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因为计算器就在学生身边,一些简单的计算不用课堂上教,人人都会。一个月前,参加区级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展示,听到一节公开课,课题为《我会用计算器吗?》,从课始的“会用计算器吗”到课尾的“会用计算器吗”,其间穿插讲解到记忆键和提取记忆键,容量大,但整节课上得匆匆,最后的《你知道吗》等相关知识没能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
我开始阅读教材,钻研备课,参考一些网络上的教案,确定本课的教学环节为:认识计算器——初步使用计算器——运用计算器找规律——链接计算发展历史——人机PK游戏。
【片段一】
师:刚才我们用计算器感受了142857乘1至乘7的“走马灯数”的趣味性,现在老师还有一道既有趣又有难度的题目,敢不敢挑战?
生齐:敢!
师:很好,有勇气!请看题(课件呈现)111111111×111111111,请你试着算一算。
生用计算器操作后,师组织交流。
生1:我算出来是12345678。
生2:不对,应该是123456789876。
生3:我算出结果是12345678987654。
师:哦?你们用计算器算出了不同的结果?会不会输错?
生(七嘴八舌):没有!我看得清清楚楚!肯定是你错了!
师:老师电脑上也有计算器,大家看我来算一算(电脑操作,显示:1.234567898765432e+16)。
师:看,我这电脑计算器的结果怎样又和你们不一样呀?还出现了小数点呢!到底谁错了?
(生发愣)
师:有的最后一位是8,有的是6,有的是4,老师这个计算器上还出现了+16呢,你们想想积的个位应该是几?
生1:个位应该是1。
师:你们觉得呢?
生齐:应该是1!
师:那为什么我们的计算器都会出错呢?
生2:可能是位数不够,9个1乘9个1,不可能是十二位数。
师:你们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
生齐:有道理!
师:看那既然计算器也没办法算,我们就只能放弃挑战喽?
生(部分):不能!
师:你们有这样坚持的钻研精神真好!其实,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爷爷早就告诉我们(课件试听同步出示):“当我们遇到复杂的问题要善于‘退’,足够的‘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对于这道习题,你们觉得可以怎样“退”呢?
生1:可以先算8个1乘8个1。
生2:可以先算7个1乘7个1。
生3:可以先算1乘1。
师:退到最原始的地方,是不是就是1乘1?
生齐:是!
师:1×1=1,接下啦算——
生4:11×11=121。
师:然后呢?
生5:111×111
师:用计算器算一算。
生齐:12321。
师:再算——
生齐:1111×1111——等于1234321,11111×11111——等于123454321。
师:不计算,你能直接写出111111×111111等于多少吗?
生齐:等于12345654321。
师:那111111111×111111111就应该等于——
生齐:12345678987654321。
师:看,“以退为进”是一种多么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呀!那9个1乘9个1的积为什么会这么神奇,请看竖式(课件呈现)……
【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没有沿用教材上的从1×1、11×11开始按部就班地探究规律,而是承接“走马灯数”给学生设置障碍——挑战9个1乘9个1。当学生用计算器算出不同的结果时,老师也用电脑计算器算出一长串数字,再次给学生认知冲突。教师以“你们想想积的个位应该是几”引发学生思考,发现可能是计算器位数不够。怎么办呢?接着以媒体试听呈现华罗庚的“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再度引发学生思索,触发认知冲突。在生生互动下,学生想到可以从1乘1开始探究,于是,问题解决顺理成章。同时,也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以退为进”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教师还利用课件呈现了9个1乘9个1的竖式计算,让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组美丽的回文数,这样的神奇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
【片段二】
师:使用计算器,能给人们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计算带来方便,同时也为我们研究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带来了便利。如果现在让你和计算器来场比赛,你敢挑战吗?
生(部分):敢!
师:真勇敢!老师佩服你们的勇气和胆量!请你们站起来,你们就是挑战队的成员。哪些同学认为运用计算器好,请举手!(部分学生举手)你们就是计算器队的成员。还有些学生既没有勇气站起来挑战,也没有举手,老师给你们另一个任务——做裁判,看看比赛中到底是挑战队胜利还是计算器队取胜。
师:比赛就应该有规则,挑战队的成员,待会儿的习题你们就不能使用计算器了。二而计算器队的同学也听好了,你们每道题都必须使用计算器,以显示屏上的答案为准,否则就算挑战队赢。准备好了吗?在我的题目出来之后,有答案的可以马上大声说出来,挑战队和计算器队PK赛现在开始!预备——(出示:32÷8)
生(挑战队):4!
师:谁胜了?
生(裁判):挑战队!
师:再看——(出示:36×100)。
生(挑战队):3600!
师:谁胜了?
生(挑战队):我们!
师:计算器队,你们有话要说吗?
生1:老师你出的题目太简单了,可以直接口算的,计算器派不上用场。
师:哦,那你认为老师出怎样的题,你们才会赢?
生1:出难一点的,数字大些的。
师:好,老师就出数字大点的,看好了——946×578停顿2秒出示×0。
生(挑战队):0!
师:哈哈,又是挑战队赢了吧?这说明什么?
生2:因为任何数乘0都得0。
师:所以我们看题目时应注意什么?
生3:要看清楚题目,像这样的根本不用计算器!
师:刚才老师出题有点偏心,下面我们来个一题定胜负。请看题——125×32。
生4(挑战队):4000!
师:你怎么算得这么快?这个乘法很复杂呀?
生4(挑战队):可以把32拆成8×4,8先乘125得1000,1000乘4就是4000。
师:你用了——
生齐:乘法运算律。
师:对,使用了乘法结合律,所以能不能看到题目就想着用计算器?
生齐:不能!
师:我们应该注意观察分析题目的特点,有时候要灵活运用口算和简便运算。
【思考】
刚刚学习用计算器计算,学生会形成简单的思维定势,认为计算器计算非常方便,于是,设计了这样一组“人机PK”,让学生感受口算、简算在实际计算中的价值。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动,部分学生好胜心强,对于这样的挑战性游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有近十名学生踊跃调整。当然也有更多的学生认为计算器优势太明显,当然选择用计算器计算,而还要一些平时比较胆小或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这样的场合不置可否,老师也机智地给他们一个重要的工作——裁判。规则挑明后,一场比赛开始了,一看到题目,计算器队的就感觉落入了老师的圈套,觉得习题太简单。但是当老师依要求出一道稍复杂的习题后,他们马上开始投入计算,但老师随即出示“×0”,让挑战队的兴奋不已。直至最后一题,都是挑战队获胜。通过比赛,让每一位学生都明白:要观察分析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口算和简便运算,而不能过于依赖计算器。
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高,学习效率也高,不仅完成了预设的内容,还留有七分钟时间做“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2题,留下第3、4题,因为已经探究过规律了,让学生课后不用计算器计算,直接写出乘积。这节课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记忆必然深刻,是一节高效的生态课堂。
课后静下心来仔细回顾,感觉整节课的节奏显得快了些,甚至有些匆忙,难免留下一些遗憾。因为担心课堂时间不够,所以每个环节都追求速度,课堂没有充分展开,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学生的主动性。如课始让学生同桌互相介绍计算器,没有给予足够的时间;为了保证计算准确,应该做到哪些也是老师归纳的:“看清数据,准确输入”;探究趣味数学“142857×1……142857×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的设计不仅基于教材,更应该基于学生,并注重课堂的及时调控。课堂上应不断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有趣,体验学习的快乐。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