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圆柱体积》公式教学反思
教学片断:
…………
师:你认为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计算?(先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
学生1、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体的底面积,这个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体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V=Sh
学生2、长方体有三种不同的放法,所以底面积和高也会发生变化。
学生3、4、5、(1)底面是圆的面积,高是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圆的面积乘高;(2)底面是侧面积的一半,高是底面半径,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侧面积的一半乘底面半径;(3)底面是半径乘圆柱的高,高是圆柱的底面周长的一半,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半径乘圆柱的高乘底面周长的一半……边说边把学具演示给大家看。
师:“哪组的方法最具普遍性,适合求任何一个圆柱的体积?”
哦!原来圆柱的体积还有这么多的解法。
反思:
本节课前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想出一种用已经学过的方法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课堂上各小组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计算出圆柱的体积。3个小组共想出了3种方法,而且有的小组的方法很新颖,通过各小组的汇报学生发现了圆柱的体积和长方体的体积有着密切的关系。“哪组的方法最具普遍性,适合求任何一个圆柱的体积?”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感受到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由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是最好的办法。
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也不是老师告诉的,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会更深刻。
由此,我认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非高深莫测,上述案例可以带给我们如下几点启发:
给学生创设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相互讨论的时空,可以培养创新意识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创新,即要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行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方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运用课堂讨论、自主探究等形式保证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活动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独立见解,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留时间、留空间给学生自己探索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一)提供充分的时间,给学生得到创新的机会。
人类社会的创新发明,科学家不是凭空想象得到的,而是要进行不断的实践。所以,给学生创新的时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一节课40分钟都是老师再讲,不能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话,那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是一句空话。想想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探讨交流少;教师的活动占时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少。整个教学过程都由教师事先设计好,甚至边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如教师的每一句问话学生应该怎样回答,都要和教师预先设定的一模一样。虽然从表面上看“节约”了时间,但是长期在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出来的学生,除了被动的接受,不能有些什么?更不要说创造能力的培养了。其实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可以安排多些时间让学生自己来学习,比如可以在练习课前,让学生自己出好题目,到课上就由小组解决。充分给学生交流的时间,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容易被激发出来。
(二)给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学生创新需要时间,创新更需要空间。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数学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离开了空间、离开了学生的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我们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
1、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在推导《圆柱的体积》的教学中,我重视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小组讨论。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发现知识――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解题方法,而且学生很注意提出与别人不一样的问题,这说明学生的开放思维发展比较好,这也是学生创新意识萌发的基础。
2、留给学生交流的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待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为实现有效的探究,教师必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给学生留出充分交流的空间。在教学中,我重视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显得非常活跃,智慧的火花随时迸发,可以说,交流是创造思维有力的催化剂。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为了我们的社会,为了我们孩子的未来,给学生一点创新的时空吧。只要我们从每一堂课、每一个练习设计、甚至每一个提问扎扎实实地做起,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就不只是一句口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