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执教过《认识三角形》的公开课,还写过长篇教学反思在《小学教学参考》发表,上学期末又听了该课,引发了现场听课者的一些争议。如今再次执教本课,重新设计并试图组织更为有效的教学。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适当改变以前的教学方式,摘取教学片段并作分析。
【片段一】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师: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但任意的三条线段一定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生(部分):能!
生(部分):不能!
师:口说无凭,请学生将饮料吸管随意折成三段,看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
生操作。
师:能围成吗?
生齐:能!
师:折成三段一次就围出三角形的请举手?(大部分学生)哪些同学出现围不成的现象而重新调整的?(少部分学生)怎样折会出现围不成的现象?谁来演示一下。(无人回应)
师:老师这里也有根吸管,(两段折得特别短)看,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那你们觉得三条线段到底能否围成三角形,可能与什么有关?
生1:与线段的长短有关。
师:这里面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需要我们在实验一起来探究。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小棒或铅芯,
第一根(cm) |
第二根(cm) |
第三根(cm) |
能否围成(√或×) |
|
|
|
|
|
|
|
|
|
|
|
|
|
|
|
|
|
|
|
|
师:已经完成的举手,来展示一下。(实物演示)组织交流结果。
生1:第一种
师:你们这种有没有?
生齐:有!
师:第二种——
生1:
生齐:可以的。
师:到底行不行,找到这三根小棒,你来围给大家看一看。(生2操作)可以围吗?
生齐:可以的。
生1:
师:这种可不可以?
生(部分):可以的。
生(部分):不可以。
师:哦,一部分人认为可以,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不可以,再往下看——
生齐:就是
师:这儿他的表格中一个围得成一个围不成,到底怎样?
生齐:围得成。
师:我们就擦去一个,也就是说这是多余的,重复了。
师:最后一个,
生(个别):可以的。
生(大部分):不可以。
师:你认为可以的,那你来试试。
一生操作,可以围成。
师:这几根是不是
生:不知道。
师:那你重新量一量。(生量出是
师:为了让大家看得更加清楚一点,我们把这几种情况在小黑板上写一写。
生齐:可以的。
师:
生:
师:可以围成吗?
生齐:不可以。
师:谁来演示一下。(生操作,围不成)
师:为什么
生齐:碰不着!
师:再往下就变成什么样子了?
生齐:平了!
师:为了让大家看得更加清楚一点,老师用电脑演示一遍给大家看看。(动态演示课件)
生齐:不能围成。
师:最后看大家有争议的,
生齐:围不成!
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其实,在英国有一座著名的塔桥,(边呈现图片边介绍)这座桥比较特别,因为桥距离水面比较低,当有船经过时,桥面中间可以断开翘起来,当船只过去后,它可以慢慢合拢,又变成平的。当它翘起来的时候,还能连到一起吗?
生齐:不能!
师:老师还找到一段塔桥的视频,播放给大家看看。(生看)
师:现在我们可以确定,当三段是
生齐: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其实,这中间还有些道理。从小棒到铅芯,小棒比较——
生齐;粗。
师:小棒围的时候出现了搭角现象,(取两把尺演示)这样搭角算围成吗?
生齐:不能!
师:铅芯比较细,所以觉得围不成。而线段是没有粗细的,真正围成,要看直尺的中间部分搭在一起,而不是搭到一点儿边角就算围成,侧面看,要是这个样子,中心部分完全粘在一起。
【评析】
为了引发学生对三条线段能否围成的猜想,教师先让学生用塑料吸管折一折,围一围。在巡视中,明显看到有的学生第一次没有围成,而是通过调整折断的长度,然后围成了三角形。但是,让围不成的学生来演示,居然没有人愿意,也许孩子们认为围不成是不聪明的表现。当老师随意折出较短的两段时,显然围不成三角形,引发学生对三角形三边长短的探究。
课前特意让学生准备了学具小棒和铅芯,本想通过不同材料的操作,让学生在比较中,把握粗的小棒看似能围成,因为有搭角现象,而细的铅芯围是不成。但课堂上学生操作时,居然没有选择铅芯的。或许觉得小棒容易摆,而铅芯过于细,难以掌控。为了不给学生以思维定势,给学生操作、填写的表格出现了五行,有的学生就想方设法填写出五种情况,通过辨析,让他们知道,四根小棒围三角形,只有四种情况。
【片段二】
师:为什么这样的两组能围成,而另外两组围不成呢?想想刚才我们的操作,某两根小棒和另外一根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看这
生1:其中两根加起来的长度要比另一根大。
师:举例说明。
生1:6+9=15,15比5大就可以围成。
师:那我选另一组加加看,
有生笑。
生2:我认为必须拿最大的一根,最大的一根和另外两根小的相加比。
师:也就是说,你认为三根小棒中,哪两根加起来和另外一根比?
生2:应该看6和5加起来,比9长。(板书6+5>9)两根短的相加和长的比。
师:6加9要和5比吗?
生齐:不要!
师:哦,这个可以不比的,再往下看——
生3:3加5比6大,所以能够围的。(板书3+5>6)
生4:3加6等于9。(板书3+6=9)
师:最后一个——
生4:3加5 小于9。(板书3+5<9)
师:你们看看是不是这样?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齐:同意!
师:你们也要学会动脑筋,善于发现。那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就能围成,什么情况下就围不成呢?
生5:要把最短的两根加起来超过最长的一根,就能围成三角形。
师:也就是说,其中的两条边的长度之和要怎样——
生齐:大于另一条边。
师:但与第三边。而且这两条边最好是——
生齐:比较短的。
师:两条短边加起来要比最长的边长一些。老师叶来演示一下(两把学生尺和一把米尺),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生(大笑)齐:不能!
师:为什么?两条短边加起来比长边——
生齐:短。
师:还要知道这种情况,当两条短边加起来比和长边——
生齐:一样长。
师:这时候也是围不成三角形。下面我们就运用这个规律来进行练习判断……
【评析】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教学的难点,如果教师让学生直接看出三边的关系,几乎不可能,若让学生把任意两条边去加一加,和另一条边比一比,学生也未必能发现规律。这里联系前面的实践操作,指着几种不同的情况,提示学生“某两根小棒和另外一根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有学生可能提前预习略知一二,将计就计,老师让他举例验证,出现不太严密的算式,老师抓住破绽举出反例引发学生深思。结果有聪明的学生发笑(说明他已然看出破绽),老师让他发言,结果真的就说到了点子上,“拿最大的一根和另外两根小的相加去比”。教师再让大家一起运用算式列举研究,进一步验证这个想法的合理性。最后,再运用手边的学生尺和米尺围一围,给学生视觉上的落差,加深印象,从而真正明白:两条短边加起来比长边短或一样长时,都围不成三角形,加起来比长边长才能围成三角形。
教无定法,教无止境。教师既要有课前精心的预设,更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和实际反馈情况,抓住生成性资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让他们在实践中增强个人的体验,而不是匆匆走过场,这样的学习才是真实有效的,这样的课堂才是尊重生命的生态课堂。
2013.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