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切合点” 引领学生感知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教学片段:
师:各位同学,请大家看咱们学校操场图,它的环形跑道一圈是200米,这样跑几圈刚好是1000米?(5圈)如果沿直的100米跑道跑几次刚好1000米?(来回5次,共10次)
师:课前大家都走了100或200米,并做了记录,你能说说走1000米大约花多少时间或走多少步数吗?
生1:我走了100米用了 60秒时间,照这样算走1000米就需要600 秒时间。
师:600秒也就是几分钟时间?(10分钟)有不一样的吗?
生2:我走100米用了70秒,照这样算走1000米需要700秒,大约12分钟。
生3:我走了200米用了3分钟,照这样走1000米,需要15分钟。
生4:我走了100米走了82步,照这样算1000米就需要走820步。
生5:我走200米走了132步,我以前走过1000米,大约走了754步。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6:不同意,200米走132步,1千米是200米的5倍,应该是660步。
生5:我走到后面越来越累,步数当然就多一些了。
师:同学们,她的话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6:我们如果按照走100米或200米的速度匀速走的话,可以直接将时间或步数直接乘5,但考虑我们小朋友身体状况的话,实际上走1千米所花的时间和步数就比匀速走多一些。
师:看来我们还要尊重实际状况。下面请同桌两人交流走1千米所花的时间和走的步数。
评点反思:
我们数学教育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将日常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的资源,将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上升为学校数学的知识。教师在提出问题以后,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学生独立地解题,学生的差异和资源就会逐渐显著。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尽可能全面地把握学生的活动情况,努力搜集和捕捉学生中生成的有用资源和问题资源,呈现和利用各种资源构建生成的有情境的课堂。
在这堂课中,只有找准教学内容与学生知识经验的“切合点”,在学生建立100米长度或200米长度的表象基础上感知1千米的长度,才能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引领学生建立1千米的概念。该环节努力让学生提取已具有的1千米感知基础和丰富的表象,通过回忆、判断、推理,用另一种方式感受1千米,强化了1千米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