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师:让我们先进行一组口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1×7= 42×3= 73×4= 105×9=
师:你怎么算得这么快?以21×7为例,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我是用20×7+1×7=147。
师:20和1哪儿来的?
生:我把21分成20和1。
师:能说说这样算的道理吗?
生: 21×7就表示21个7相加,就等于20个7加上1个7。
师:谁来介绍一下73×4该如何进行快速口算?
生:73×4=(70+3)×4=70×4+3×4=280+12=292
师:能说说这样做的道理吗?
生:因为73×4表示73个4相加,就等于70个4加上3个4。
师:谁再来介绍一下105×9如何进行快速口算?
生:105× 9=(100+5)×9=100×9+5×9
师:这种方法你会了吗?
生:会
师:好,让我们运用这种口算方法再进行一组听算,老师报算式,你们写结果,开始。
34×2= 26×5= 41×6= 203×4=
师:谁来汇报一下口算结果?
师:看来这种口算方法还真灵!其实这种口算方法,我们早在二年级的时候就使用了。让我们好好分析一下这种口算方法,先读读左边的算式。
(生齐读三道算式)
师:仔细观察一下,(板书:观察)这三道算式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你发现了吗?谁来说说?
生:都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师:是这样吗?
师:再读读右边的算式。
(生齐读三道算式)
师:这三道算式也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谁来说说?
生:都是用两个数分别去乘同一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师:老师把这同一个数描出来。
师:我们再把等号左右两边算式联系起来看看,你又发现了什么?左边的算式怎样变成右边的算式?这个问题可有点难度,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在小组内讨论讨论。
(小组讨论后)
师:哪一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右边的算式是怎么来的?
生:右边的算式就是用左边括号里的两个数分别去乘括号外面的数,再把两个积相加。
师:老师再写一个这样的算式:(40+3)×13
按照同学们所说的规律,应该写成什么算式?
生:40×13+3×13
师:左右两边算式到底等不等呢?怎么办?
生:计算一下。
师:好,那我们就请每一小组左半边的同学计算(40+3)×13,右半边的同学计算40×13+3×13,做好后交流一下,看看左右两边的算式到底等不等。
(做好后集体交流汇报,发现左右两边算式是相等的)
师:这里,我们不妨大胆地提出这样一个猜想:
是不是所有类似的算式都存在这样的规律呢?怎么办?
生:再写几组这样的算式验证一下。
师:好,那就让我们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验证一下。
(学生举例验证后,请2~3名同学到实物展示台上汇报自己的验证过程和结果)
师:其他同学验证也有这样的规律吗?
师:老师这儿也写了一个等式(电脑出示):(□+□)×□=□×□+□×□,猜猜看,老师可能写了什么?
生1:(20+5)×7=20×7+5×7
生2:(8+3)×2=8×2+3×2
生3:(a+b)×c= a×c+b×c
师:前面两个同学猜的都是用具体数来表示这个规律,而生3猜的是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
生:用字母表示。
师:为什么?
生1:用字母能表示任何数都具有这样的规律,而具体数只能表示这一组数有这样的规律。
生2:用字母表示简洁明了。
师:同学们今天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数学上一个重要的运算律——乘法分配律。
教学反思: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对乘法分配律教学是这样安排的:从日常购物中引出一个数学问题,解答这个数学问题有两种不同列式,通过计算得出两种列式结果相等,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然后比较等号两边算式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写几组这样的算式,算一算,进一步发现乘法分配律;最后用字母表示出乘法分配律。这样教学,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的理念。但是我们按照教材去教学,学生总是局限于从具体数量关系来理解乘法分配律,很难从更一般的意义上来理解这个规律。事实上,乘法分配律作为一种运算律,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并没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而是和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笔算、口算、巧算)有着密切联系。学生早在二年级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和口算时便不自觉地在使用乘法分配律了,只不过当时是从乘法意义的角度来理解的。我们何不从学生熟悉的口算中引入,用乘法的意义来解释,把潜藏在学生口算、巧算背后的规律显现出来,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认识?这样学生不是更容易理解吗?按照这样的思路,我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剪裁,重新整合教学资源,设计教案,进行教学。
实践证明,从口算中引入本课教学内容,用乘法的意义来解释,删繁就简,真正把住了乘法分配律教学的根,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发现了乘法分配律,并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这个规律,从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原来如此简单!
因此,我们要以冷静的态度、批判的眼光审视当下的数学教育,研究教材,准确把住数学知识的根,研究学生,从学生的视角寻找有效的教学起点,删繁就简,大胆秉承传统数学教育之精华,,有机融合现代数学教育之理念,创造简捷有效的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