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把小数乘除法分为两个单元来设计教学,先是小数乘整数和除以整数,中间隔一个《认识公顷》,之后是小数乘小数和除以小数。我在实际教学中,作了这样的调整,将小数乘法(小数乘整数、乘小数)连着教,然后组织学习小数除以整数,再学习除以小数,感觉这样会更加系统些。
执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其重点难点是运用“商不变规律”,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为如何转化。
【片段一】
被除数 |
750 |
75 |
7500 |
75000 |
除数 |
50 |
5 |
500 |
5000 |
商 |
|
|
|
|
出示表格,口答各商后。
师:口算完毕,你有什么想法?
生1:商都是15。
师:为什么都是15呢?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发愣。
师:我们学习除法时,有一个重要的规律——
生(部分):商不变规律!
师:对,谁来说说什么叫商不变规律?
生2: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它们增加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师:一个数和另一个数,可以说成被除数和除数,一般我们不说增加相同的倍数,而说——
生(部分):扩大或缩小。
师:对,也可以说乘或除以相同的数,谁再来说一说。
生3: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
师:它们乘或除以相同的数还要注意什么?可以说任何数吗?
生4:0除外。
师:这个数不能为0,我们一起来叙述一遍商不变规律。
生齐(略)
师:如果老师在表格右面还要出示一组数,可能是什么?
生5:750000÷50000。
师:哦,你这么认为,还有其他可能吗?
生6:7.5÷0.5。
师:老师和你想的一样!(增加一栏)你猜想一下,这个商可能是多少?
生7:15。
生8:1.5。
生9:0.15。
师:有这么多不同的猜想,但答案只可能有一个,到底哪一个才是正确的呢?待会儿我们再来看。
……
【思考】
为了引导学生回顾“商不变规律”,设计这样的表格,让学生口答各商后,说说发现。但因最近不再复习和运用,学生对于商不变规律难以用规范的语言来描述,老师不断给予提示和暗示,帮助学生回忆该规律。同时也感慨,上学期学习的知识,当时也反复让学生练说,课堂上多次提问,感觉学生能基本理解,但表述总是困难。对于概念的教学,我一直坚持让学生感悟理解,很少让他们强化性记忆,总认为会背和会用是两码子事。但也见有些老师是严格要求学生百分之百地背诵记忆的,课堂上对答如流,也许有人认为熟背才是运用的基础。
随后,增加一个“猜想”的小环节,学生从整数除法猜到小数除法,并猜想出几种不同的商,这都在预设之中。当时也没觉得什么,后来议课时,范建忠主任提出:“你可以追问学生,让他们说说怎么想的?”非常有道理!这就是课堂生成性资源呀,当时只急着要进入下一个探究新知的环节,根本没思考怎样应对这几个猜想的答案。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就必须这样去追问和理答呀。所以,教学观摩研讨,有利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和缺憾。
【片段二】
图文出示:妈妈去年买鸡蛋用15.96元,每千克7元。买鸡蛋多少千克?
学生读题。
师:对于图文题,我们要特别关注图和文字描述的所有信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谁来说说数量关系式?
生1:买鸡蛋的总元数÷每千克的元数=买的千克数。
师:这样买东西的现象,数学上还有更为简洁的数量关系式,还可以怎样说?
生2:总价÷单价=数量。
师:对,总价、单价和数量是我们购物中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列式解答吗?
学生板演并齐练,评讲。
师: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射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口答(略)。
师:妈妈今年又买鸡蛋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鸡蛋也涨价了,(出示)妈妈今年用15.96元,每千克7.6元。买鸡蛋多少千克?怎样列式?
生3:15.96÷7.6。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板书课题)。买东西这种现象我们经常遇到,请你联系生活中的购物经验,四人小组讨论,先说说方法或解题思路,再开始解答。
生讨论后试做,教师巡视搜集代表性作业,展示交流。
生1:15.96元=159.6角,7.6元=76角,再用159.6÷76=2.1(千克)。
师:你们认为他这样做有道理吗?和他这样做的请举手示意一下。(约七、八个)
生2:15.96=1596分,7.6=760分,再用1596÷760=2.1(千克)。。
师:我们仔细看,这样“15.96=1596分”恰当吗?
生3:不恰当,应该是15.96元=1596分。
师:是啊,单位聚化时,应该写清楚写完整,这里应该是7.6元=760分。这样做可以吗?
生(部分):可以!
师:他们都是把15.96元和7.6元进行了转化,变成159.6÷76和1596÷760,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立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结果都是2.1。你们认为哪一种比较方便?
生齐:第一种!
师:其实,刚才老师还看到了直接用小数计算的。
(呈现生3的竖式):15.96÷7.6也等于2.1,你是怎样想的?
生不语。
师:我们来看她的竖式,怎样除的?有问题吗?
生4:15除以7.6怎么商2呢?
师:哦,你认为2商在5上面不合理。那1商在9上面可以吗?
生齐:不可以!
师:是啊,被除数还有百分位上的6呢,怎么接着去除呀?所以,这样直接用小数除以小数列竖式看样子不行,而想办法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乘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是可以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大家都已经掌握了。
师:转化时要注意什么?先转化除数还是被除数?
生5:先转化除数,然后再转化被除数。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转化?依据是什么?
生6:商不变规律。
师: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我们可以运用商不变规律,将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然后——
生齐: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
【思考】
教材上的例题是“7.98元买每千克4.2元的鸡蛋”,我觉得这个情境中的单价不合时宜,现在的行情是每千克七元多。于是,我将之从“每千克7元”复习导入,并回顾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方法。随后以“鸡蛋涨价”改为“每千克7.6元”,顺利导入新课。接着,大胆放开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怎样计算。结果,如预设中相似,出现了这样三种不同的算法:化为角、化为分、直接去除。尽管教学中,我也引导让学生去观察、比较,归纳出“将除数转化为整数”来计算是合理的。而这道题有具体的购物情境,而其他习题没有这样的情境,为什么也可以这样去计算呢?这个方法为什么具有普遍性呢?似乎有些牵强,表面看像是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实际上好像还是老师教给他们的,因为课堂上缺少相关概括性的语言来总结。而归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来计算,学生也无从说起,老师只能分布利用课件来呈现,让他们读一读,显得沉闷死板。
随后进行“0.12÷0.3 =( )÷
回顾本课,对照“生态课堂”的几个关键词,看看我做到了多少。课堂上,我努力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引导学生开展复习和新知的探究,气氛基本上还算自然和谐,师生关系平等,生生互动也有。教学中,我尊重学生,尊重个体生命,针对不同的回答,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发现计算方法和规律,能够关注课堂的生成,但一些细节的处理不太合理,更缺乏智慧和艺术性。预设时,考虑了两个环节的开放性,探索算法和学生互写竖式互相转化,但开放之余,却感觉没能够恰当地收回来,一部分学生是发展了,但评价和点拨不到位,使得新的算法还是云里雾里,而大量时间的浪费,让除数是小数的计算练习根本没能在课堂上合理展开。让听课者感觉这是一堂不完整的课,或者说是没能完成教学目标的课。是啊,原本设计时感觉时间紧张,但还认为可以让学生每人练习两道习题,而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这样的偏差,因为关注学生的探索过程,过多地关注学生积累活动体验,以至于不得不忽略了重要的计算。
数学课堂,怎样放得开,有收得拢,真的很难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