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除、乘除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教学片断】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黄老师前几天布置同学们购买课外书,希望你们做一个爱读书的好孩子。今天,我带同学们去参观学校图书室。
2、(出示例题图)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根据学生回答整理成例题。
(小黑板出示)学校图书室买来224本书,放在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你能算出平均每层放了多少本书吗?
自由读题,分析题意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题,收集数学信息。
师:谁来说一说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想到了什么?
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 “平均”一词。
师:好!那该怎样列式解决题目中的问题呢?请大家尝试列式计算。
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师指名学生汇报。
① 224÷2=112(本) ② 2×4=8(层)
112÷4=28(本) 224÷8=28(本)
师:谁来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列式。(如: 224÷2=112 112÷4=28是先求出一个书架放多少本书,再求每层放多少本书。)
师:你能将方法①中的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吗?方法②中的两个算式呢?
224÷2÷4 224÷(2×4)
3、认识连除、乘除混合算式
师:你们认识这两个算式吗?
像算式①这样的算式叫连除(补充课题,板书:连除),像算式②这样有乘有除的算式叫乘除混合运算(补充课题,板书:和乘除混合运算)。你们知道这样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是怎样的吗?谁来说说?
根据学生回答,师小结: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一步一步计算的,如果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
……
【教学反思】本学期,新调进一名老师,教四年级数学,她还是一位实习生,没教过数学,她希望能听我上课。我欣然答应,上了一节常态课,教学内容是三年级下册《乘除、连除混合运算》 。因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连除的两步计算题;教学难点是理解这类应用题的结构,正确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每一步算式的意义。因此,想上好这一课会有些困难。我觉得要在“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正确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每一步算式的意义”上做文章。
教学过程中,我并不是简单地出示问题,而从同学们购买课外书,参观图书室等情境入手,有机地融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中。这样的设计,既利用学生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又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愿望和兴趣,。在上面教学片断中,我通过让学生尝试解答,让他们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学好数学是非常有用的。同时,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时,我不是让学生被动地听讲、模仿、记忆和反复练习,而是创设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畅所欲言,凭借生活经验深入思考,探究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探究问题的过程就是一种求异创新的过程,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